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超 《历史档案》2014,(2):122-124
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并逐渐确立以伊犁将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为长官的四大驻防体系。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又称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回疆参赞大臣等,或以驻地名之,如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什参赞大臣等,是清代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的军政长官,  相似文献   

2.
正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并逐渐确立以伊犁将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为长官的四大驻防体系。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又称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回疆参赞大臣等,或以驻地名之,如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什参赞大臣等,是清代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的军政长官,总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等八城事务。其设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清  相似文献   

3.
庆丰司,清朝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之一。内务府是掌管清代“宫禁”事务的机关,举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都由它来承办。其中所需牛羊的饲养、放牧和供给,也是庆丰司的职掌。清初,庆丰司称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归并掌仪司,二十三年(1684年)始另设庆丰司。其最高职官为值年大臣1人,由皇帝在内务府总管  相似文献   

4.
刘诺  高勇 《北京档案》2006,(6):49-51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总管内务府衙门,负责皇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内务府七司之一的广储司,是掌管内务府府藏和出纳的总机构.  相似文献   

5.
苏全有  董洁 《兰台世界》2007,(17):61-62
一、袁世凯罢官的经过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越就找到了发家的契机,随着北洋军的练成官运一路飙升,光绪末年达到鼎盛,其时除任真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还兼有中央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务大臣、督邮政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等八项兼职,而且牢牢掌握着北洋军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6.
微记录     
正@皇史宬:经过两年多图像识别加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朱批奏折全文检索数据库正式上线,对公众开放。这样,公众可以网上全文检索清朝皇帝朱批、大臣的奏折等。满文档案是清朝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处理政务过程中以满文记录的各种公文的总称。档案内容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宫廷事务、民族事务、天文地理、民间习俗等各方面。作为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清史具有不  相似文献   

7.
曾经读到一则关于某朝某皇帝的故事。一天,皇帝与大臣闲聊,闻得大臣早餐吃掉几枚鸡蛋,不禁大惊。皇帝对大臣说:一枚鸡蛋一两银子啊,可见你富裕得很!乖巧的大臣心里知道御膳房的贪官狠狠地骗了皇帝,也不敢揭穿事实。  相似文献   

8.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3):F0002-F0002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称“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中央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中央外交机构,所有外交和对外通商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办。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使清政府进一步失去了自主处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权力。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在恭亲王奕新等人的敦促下,咸丰皇帝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61年1月20日)谕令,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其官员分为大臣、章京两级,衙署设立在京城东堂子胡同。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及司务厅、清档房,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南洋及北洋通商大臣等也归其管辖,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交通、矿务等诸多大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清廷实行官制改革,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首。  相似文献   

9.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传统外交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西方国家在清政府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传统的朝贡管理机构礼部和理藩院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体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创设了专门针对西方国家外交的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由皇帝任命并被派驻广州的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和通商事务。  相似文献   

10.
红、绿头牌     
<正>"红、绿头牌"为清代高级官员因事向皇帝呈递的衔名竹牌,相当于现在的名片。牌上写有求见皇帝的大臣姓名、官衔、籍贯及人仕年岁、出师勋绩等事。红头牌仅供宗室王公使用,其他大臣只能用绿头牌,皇帝视之决定是否召见。因持红、绿头牌觐见多在皇帝用膳之时,故又称其为"膳牌"。皇帝选秀女时也用绿头牌。清宫在挑选秀女时,牌子上写明该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有无生疤等内容。初选通过称之"留牌子",等待复选。落选者称之"撂牌子",即可  相似文献   

11.
丹巴多尔济为内蒙古喀喇沁部扎萨克贝勒,后经嘉庆皇帝擢为御前大臣,深得皇帝的宠信,但是也发生了几次令皇帝恼火的事情。嘉庆十一年十一月的一天,年迈的大学士朱珪在内廷被皇帝召对后,行至月华门时忽觉精神恍惚,举步艰难。此时正好被热心的御前大臣丹巴多尔济看见。目睹老先生难以举步,遂生恻隐之心,于是唤令就近的南书房太监立即找一木凳令朱珪坐下,将其抬出大内。为此,丹巴多尔济当日即被领侍卫内大臣参奏。原因是月华门与乾清官近在咫尺,在帝后起居的后  相似文献   

12.
王澈 《历史档案》2007,(2):F0002-F0002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临终前一天,他任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为"赞襄政务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  相似文献   

13.
銮仪卫 官署名。为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机构。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锦衣卫”。次年即改称銮仪卫,置銮仪使、銮仪副使、冠军使、冠军副使等职官。以后又由王公及满、蒙文武大臣中特简一掌卫事大臣(秩正一品)以总管其事。所属机构有  相似文献   

14.
《北京档案史料》2005,(1):99-130
这部分奏折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共35件,为那桐在这一时期上奏朝廷的奏折及奉到朱批的存稿抄件汇集。那桐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外务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步军统领管理工巡局事务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曾作为朝廷专使出使日本。因此,这部分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本书此前刊登的《那桐日记》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5.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了。在乾隆帝的梓宫(皇帝之棺称梓宫)移往清东陵时,内务府总管大臣布彦达赉、阿明阿、组布等向嘉庆皇帝呈送了一份关于沿途大小官员赐奠的奏折。奏折用满文书写,嘉庆皇帝在审阅时,发现文中将其祖母孝圣宪皇后的“圣”字误写成“贤”字。  相似文献   

16.
营造司 机构名称。清代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为惜薪司,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内工部,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称营造司。以总管大臣一人值年管理,下设郎中二人、员外郎八、主人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及笔帖式等员。掌管宫廷修缮事务。所属有太监若干名,  相似文献   

17.
嘉庆(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死于紫禁城的养心殿。定于九月初二起灵葬遵化裕陵。七月二十日,内务府大臣布颜达赉、阿明阿、緼布等人向嘉庆皇帝呈送了一份奉移梓宫(皇帝的灵柩)途中所使用的赐奠奏折。  相似文献   

18.
车林齐密特是清末民初外蒙古宗教界、政界的显要人物,历任库伦额尔德尼商卓特巴衙门的宰桑喇嘛(又译斋桑喇嘛)、达喇嘛,是策划外蒙古分裂活动的首要分子。外蒙古宣布独立后,被任命为第一任“内务大臣”(1911年12月——约1914年6月在任),而且在1912年6月之前负责主持“大蒙古国”全局事务,以致于长期以来被误认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由皇帝的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清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废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实行秘密建储,有效防止了太子与皇帝抢夺皇位,避免了太子、皇子之间争斗、争宠,也有效避免了皇子们和大臣们结党.  相似文献   

20.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