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古到今,人们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判决公正严明。 辞书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水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故有“明镜高悬”之说。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一法制大报5月15日三版看到一篇题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的言论文章。作者写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出自康熙年间,说的是安徽桐城张、叶两家,因宅界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张家驰书京城礼部尚书张英,张英写诗答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叶两家各让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后人常以此诗句比喻那些宽宏大量、深明大义的人。文章开始叙述得有节有理,可到了主体部分,笔锋突然一转,马上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损公肥私者”、“损人利己者”联系起来,指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了伪劣商品后,不去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用“让他一回又何妨”来聊以自慰。“呜呼!中国人的‘谦让’美德在此表露无遗。”文章说来说去最后总结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在是与非之间”要做到“寸土必争”,“得理不让”。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50年代会见前苏联和印度客人时,曾吟过一诗、一词,细细品味,寓意深远。一诗曰:“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是1956年接见苏驻华大使尤金时引用的。曾误为是毛泽东所作,后经研究,它来自“六尺巷道”故事。清人张英,官至礼部尚书。一次,家人修府第,因地界与邻人争执。张英复诗代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土地,邻人也让出三  相似文献   

4.
吴涵 《新闻传播》2024,(2):21-23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基于此,本文从库利“镜中我”理论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暴力伪正义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对镜而治”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6.
明镜高悬     
当你观看古装戏的时候,都会看到在公堂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据汉朝刘歆《西京杂记》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  相似文献   

7.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许卫红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谈及中国历史,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横扫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护社稷。在普通人心中,他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今天,我们能够了解秦始皇的唯一凭证,就是兵马俑和古咸阳城遗址了。作为一名考古“大咖”,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走近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和“不动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蛇”的传说,现辑录于此,以飧读者。 [人蛇]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九引《蛇谱》:“人蛇,长七尺,色如墨。蛇头蛇尾蛇身,尾长尺许;而入足入手,长三尺。人生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巨蛇]《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为长九万里。蛇居此山,饮食沧海。” [长蛇]《山海经·北山经》:“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 豪,其音如鼓柝。…  相似文献   

9.
王裕临 《新闻爱好者》2008,(12):136-13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然而,他的体育思想和强身实践却被世人知之甚少。 一、孔子的体育实践观 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对“士”的要求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是一位身材高大、勇猛有力的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为现在公制19.91厘米,这样计算,孔子的身高约在1.80米以上。  相似文献   

10.
那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颁布统一全国“度量衡法规”,由廷尉李斯撰稿,将这则特大消息(诏文)刊刻在新制秤砣上,自陕西咸阳分几路递次传向四隅九州。各州郡县,依样复制,还将这一新闻刻铸在升斗、铜尺、钟鼎、石碑上,很快地传遍城乡。全稿只有四十字:  相似文献   

11.
报载:山东夏津县李楼乡一对亲兄弟,因宅基地之争而诉诸公堂。法院判决后,败诉方仍然不服,并表示要“以命相抵”。该县县委书记张实闻讯后,除立即作出批示、采取措施外,并题诗曰:“都是亲兄弟,何必伤情意。为此搭上命,这帐算不得。”“让他三尺又何妨,从古至今好商量。”乡政府接到批示和题诗后,立即派人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并 特别把书记的诗读给兄弟俩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大河报》1998年4月9日) 这条新闻使我不禁想起了约三百年以前的张英和“六尺巷”的佳话。 张英(公元1637—1708)字敦复,号乐辅,清时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的时候,曾接到家中急信,告诉他邻居在盖房修墙时,多占了张家的宅基地,请张英出面交涉。张闻后一笑置之,并挥笔题诗一首作复,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里人接回信(诗)后,大有感悟,并立即照办不误,让出了三尺地基。没想到“争之不足,让之有余”,张家正在施工的邻居,也深为张英的嘉言懿行所感动,他们断然把已经砌好的墙拆毁,往后退让了三尺。于是两家宅院之间,豁然地空出了六尺之宽的通道,这就是江南古城——桐城“六尺巷”的由来。(解放后,基建浩繁,大  相似文献   

12.
<正>巡狩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度时期首领武装巡视各地的活动,也是部落强化联盟、武力威服、称霸四方的一个主要手段。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以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为宗旨,奋发自强、剑指六国。在建立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后,秦始皇将封禅与巡狩合二为一,赋予了先秦巡狩活动以新的政治内涵,使其成为秦始皇皇权统治天下的一个重要形式。一、秦始皇巡狩活动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实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策,实行郡县制,加强了  相似文献   

13.
潮州木偶戏俗称“皮猴戏”,又称纸影戏,因为它是由台面蒙上白纸的皮影戏演变面来,潮州木偶戏的偶像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身上安铁枝,这些“演员”又称“皮猴人仔”,体高为8市寸至一市尺半。最大的增至1.8市尺。  相似文献   

14.
余读报刊,对于历史掌故之类,颇喜摘记一二;积久成册,常见其中有内容相类而解说迥异者,心甚疑之。今录一则公诸如下:有这样一首诗,据说是,在京作高官者的老家,因同邻居发生宅基纠纷,家里来信求援,他回诗劝解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兰台世界》2014,(9):47-48
对于历史上秦始皇的“坑儒”事件,人们常常认为它是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强化统治而对读书人实施的一个歧视、迫害与残杀的举措,是秦朝暴政的重要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长相     
我并不喜欢照镜子,自看了《围城》里方鸿渐的老爸教训他“七尺男儿尚有闲情揽镜自怜乎?”的一番话后,对镜子就更是敬而远之了。不过还是有人陆陆续续地把有关我的长相的信息反馈给我。  相似文献   

17.
梁淑辉 《兰台世界》2023,(1):142-1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为统一公文体制在全国的推行扫清了障碍。秦始皇大力推进公文改革,统一公文文种、区分行文方向,制定并完善公文行文规则,形成了崇尚实用的公文文风。由秦始皇主导的秦朝公文改革,推进了我国古代公文的规范化发展,并奠定了我国古代公文的基本体制与形态。  相似文献   

18.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语出《管子·形势解》。辞:拒绝。成:成就。大:深广。厌:厌恶、排斥。圣:本义为“通”,此指学问技术有特殊成就。这里,管仲用连类取譬的论述方法。从高山大海形成的原因,推及为政为学者博采众取、礼士勤学对成就事业的重要作用。管仲是春秋前期齐国贤相,曾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后来,李斯在给秦始皇的奏章《谏逐客书》中,也采用管仲这种连类取譬的论证方法。批驳秦始皇下令逐客的错误主张,李斯在奏章中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  相似文献   

19.
余读报刊,对于历史掌故之类,颇喜摘记一二;积久成册,常见其中有内容相类而解说迥异者,心甚疑之。今录一则公诸如下: 有这样一首诗,据说是,在京作高官者的老家,因同邻居发生宅基纠纷,家里来信求援,他回诗劝解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大度、谦和礼让精神,的确  相似文献   

20.
李白《静夜思》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本无疑义。可是幼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在“床”上作文章,“新解”迭起,影响至广,却又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因而有必要为“床”正名。“新解”主要有两说:(一)“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