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7,(12)
漫游“读书天地”文/董文辉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总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读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  相似文献   

2.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藏书家、诗人尤袤嗜书成癖,他广收博采,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并“汇而目之”编成《遂初堂书目》。友人陆游曾光临其藏书室写下《遂初堂诗》,盛赞其藏书之富:“异书名刻堆满屋,欠伸欲起遭书围。” 尤袤读书更是如饥似渴,每日公退便闭门谢客,躲进书房专心攻读。他曾谈自己的读书体会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遂初堂书目序》)这段话成为文人嗜书的格言。清人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感叹此事,写下“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的诗句。清末民初的藏书家章钰曾以此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四当斋”。  相似文献   

4.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5.
“读书”─—报纸的机关新园地王治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世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书的价值,读书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读书,人们自古呼唤着它,但都没有今朝今世呼唤得如此响亮高吭...  相似文献   

6.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7.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8.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读书     
梁启超:读书浮凸 读书浮凸.是指读书读到使平面书的字句浮凸出来.对所阅读材料.给予不同程度的注意。一些认为不重要的字句.浏览一下就放过。对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字句.则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虽然都在一个平面上的字句.由于表达的意义深浅不同,便出现了浮凸现象。  相似文献   

10.
《出版视野》2008,(3):27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展卷读书.接受文化的洗礼,表达对知识的崇敬。当天.重庆书城开展的以“沐浴知识的阳光——4.23世界读书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吸引了全市大批读者热情参与。走进重庆书城.读者们纷纷在一面文化墙上签名并留下阅读的点滴感受.表达对读书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12.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13.
出书与读书     
出书与读书■南方出书人成天与书打交道,理应多读书。在别人眼里,最羡慕的是出书人书多。但是时下不少出书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怎么读书。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浮躁心态,这是做好出版工作之大忌。出书人应该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做书籍编辑工作,没有渊博...  相似文献   

14.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5.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6.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夜深人静读书时张振忠在大学里教书,岁月经年,寒来暑去,书是始终为伴的。每得空闲,或是心里存了什么想法,便要求之于书。读书之乐不可说没有,但大多在有意为之或不可不为。凭心而论,要不误人子弟便不可不读书,既做了文人学者便不可不读书,要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态度     
关于读书,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态度。有人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见仁见智,是恭敬还是轻慢,基本上只能悉听尊便。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要读书,文本还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六经注我,也不好视六经为无物,不然,有“我”就好了,干六经何事?也就是说,只要读书,多少得对你选择的书有点尊重,即使是创造,也不好天马行空地过于豪放。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20.
《出版视野》2008,(3):29
近日,市新闻出版局雷平副局长在大足县、双桥区调研时指出.要把“重庆读书月”打造成重庆记忆、中国记忆,希望得到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精心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