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勇 《兰台世界》2008,(2):58-59
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3.
李婧 《新闻世界》2009,(3):78-80
本文主要应用“赖利夫妇模式”的理论范式和问卷调查法,对兰州大学研究生群体的跨地域文化交往进行实证性研究。力图探寻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造成的传统交往模式的改变,对于研究生群体理解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以及其人际交往方式本身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馨  赵树旺 《传媒》2021,(11):65-68
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竹山县档案馆从县宣传、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征集到《女娲补天》、《女娲文化研究》、《炼石补天话竹山》、《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等图书、画册及竹山县第一至三届女娲文化节档案200余件接收进馆,永久保存。《女娲文化研究》、《炼石补天话竹山》等资料从不同视角透视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传说的源流,探讨其与竹山地域文化的关系,解析其间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就以女娲文化为支撑,培植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进馆,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向世人展示的女性形象是人们对女性最原始的认识.亲情电视剧恰以女性为主,掺杂着灾难、窘迫、犯罪、叛逆、误会、委屈等一系列遭遇元素,但是主人公的坚韧、顽强、自立、善良等品质将困难一一破除,这些和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7.
对区域文化脉络的研究,离不开超越历史史实的研究,而形成区域空间文化母胎的内容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边界的探索。昆仑神话视阈下陇东地区西王母信仰群自古以来一直是族群互动、信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古泾州自汉代以来的各类女神庙(宫、殿、洞、祠) 254处,供奉着298位女神为主线,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借助地方女神信仰群形成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信仰互动网络。这张由女神后裔编织而成、以家族历史记忆、遗存和时空跨度为轴,以母性、女性英雄、女性智慧和生殖爱情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脉络网络中,包含着记忆、宗教、信仰、族群、亲属等众多结构性要素。泾川的多元民间信仰以"边界—空间"为载体经历了不断重构、筛选与再生产的民间信仰叙事,不断整合其在地域与信仰层面上的"存在空间"结构。那么,突破既有史学考证法从人类学的边界与空间理论入手,从昆仑神话脉络中互动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反思和推进区域空间多元民间信仰的纽带与层次,才能厘清陇东多元民间信仰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一个历史上非常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川西地区.由于寨子都建于高山上,因此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能歌善舞,工艺品技术精湛.羌族总人口在30万左右,但是在北川地震中遇难的达3万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北川考察时感叹道: "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来说是致命的、毁灭性的.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唐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这一羌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还能吹多久?  相似文献   

9.
甘露 《大观周刊》2012,(29):43-44
族群概念及其理论源于西方,故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些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西方的族群理论学说主要有:原生论、神话——符号丛论和边界论。  相似文献   

10.
征鹏 《今传媒》2013,(2):73-74
近年来在出版业"转企改制"进程中出现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泛主业化"现象,是出版产业形态多元发展的结果。"泛主业化"是出版品牌延伸的内在需求,出版单位应正确认识其与"多元化经营"的联系及区别,积极努力创新产品、拓展渠道、整合营销,为打造出版品牌族群、强化出版品牌优势、提升出版品牌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构起人类伦理演进的"三阶论":前道德、二元道德与超族群道德,并以此为理论尺度,观审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伦理演进。发现中国神话具有较为早熟的伦理形态,而希腊神话则还表现为伦理失缺状态。同时指出,造成这一巨大伦理反差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希腊的海耕文明。  相似文献   

12.
黄春丽 《新闻爱好者》2011,(16):120-121
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都在开篇伊始对天地变迁、人类起源进行了丰富大胆的推测,对日月星辰、动植物起源等自然现象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这些神话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凭借感性的直觉和幼稚的思想去臆测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中国上古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  相似文献   

13.
哪吒最初是印度佛教的夜叉神,伴随佛教东传和中国本土译经活动,在唐后期与李靖将军产生联系而成为中国本土神,经元明话本小说的加工,最终跻身佛、道护教神的行列,纳入中国神话体系。时至今日,哪吒民俗信仰仍然广泛流传于中国、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被贴上治病救人、镇水、惩恶扬善、多子多福的标签。神话动漫化是神话资源活起来的传承发展策略,广大民众通过动漫影视大众化传媒"再认识"中国神话,也是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哪吒形象演变、神话隐喻、信仰播布的分析研究,可知中国神话原型、故事元素可在神话动漫化过程中解构并重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深度挖掘神话IP资源,探索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其成功之道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遗产电影研究:从批评术语到普适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6,(20):40-43
遗产电影研究从最初的完全意识形态化、英国化,发展为多元视角、多种方法并存,跨地域、跨文化的批评维度,并推动"遗产电影"从特定政治时代的批评术语,发展为一种可借鉴的类型理念。开展中国遗产电影批评,推动中国遗产电影类型的语境生成,有助于提升国产片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的电影渠道。国内外一系列触及我国历史文化表现的先行作品,奠定了"中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提示出中国遗产电影批评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什么?《失乐园》的作者、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回答是: 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 无边无际,苍苍茫茫, 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 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看,这该有多玄!混沌一团,不可捉摸。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超逾五千年。上古神话自然也异常丰富,什么“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古来就编织进老祖母向孙辈讲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里。神话,太富有诱惑力了。半个多世纪前,稚气盎然的我,幼小的心灵即沉醉于神话的迷离恍忽的梦境。可是,真正促使我走上研究神话之路的,还是得力于闻一多先生的一本煌煌巨著——《神话与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新兴媒介早已超越信息交流的初始功能,转而成为人们感知外界的主要方式,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现代社会风险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在不断地被创造、被耗费,人人都在岌岌可危的环境中摇摇欲坠.通过梳理历年以来的危机传播,将现代危机传播研究置于新的媒介化社会背景之下,探讨危机传播研究的新趋势,并且试图构建跨域、协同的危机传播机制,从跨地域、跨领域两方面阐述政府、媒体、组织、公众如何协同并进,共同应对危机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危机传播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盘古开天地》型神话属于"宇宙起源神话",主要讲的是原始人解释宇宙万物最初来源的故事,具有幻想性与超自然的性质。这种神话很早出现于中国各民族神话之中。其流传历经三国、南北朝。关于《盘古开天地》神话异式的流传,又经过五代、宋代、明代,将实物命名粘附于盘古神话,以至近现代发展为题材很丰富、篇幅长短不一、风格也多样、且各具某种地方气息的《盘古开天地》神话。其范围也在各地逐步流布、发展,如在中国中部、东部、西南、西部、南部、东部、东北地区,甚至流布到台湾。可见,《盘古开天地》型神话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及广泛的传播地域。  相似文献   

18.
王晓璐 《出版广角》2015,(9):123-124
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来说,任何现代化改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侵",这种"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动荡的生活,还有文化上的毁灭—弱势族群总会因物质上的落后逐渐丢失精神信仰,趋向于先进族群的价值观,而弱势族群一旦淡化或失去了对本民族的精神认同,那么距离被毁灭也就不远了.本文以奈保尔的《河湾》为例,探讨了一段在特殊时期里非洲民族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9.
郭璞阐释《山海经》把伦理道德、政治历史等内容注入进去,将神人中的高级者演绎成圣人式的远古帝王,实现"神话历史化"的解读;还将道教"长生不死"思想嫁接过来,使具有自由变化能力的神人演化为自由飞升、长生不死的仙人,以此实现"神话仙话化"。  相似文献   

20.
万滢安 《出版科学》2023,(1):109-119
以民国童书译介出版的经典化策略为研究内核,可以被视为一个管窥知识生产的社会形塑力是如何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转向相联结的有效切口。知识生产模式是译介书籍在异域社会文化语境中被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译介书籍在主流文化圈被接受认可而获得合法性经典地位的必要手段。话语动态式、书刊互文式、诗性与商业整合式和译创承续式的独特知识生产模式糅合了知识生产的“在场”和“关联场”,合力将源语国的儿童文学经典形塑为目的语国的译介经典。跨民族、跨地域的文学再经典化过程实质上是译介出版知识生产系统化的过程,是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独立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