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张变玲 《兰台世界》2012,(19):85-86
瓷器发明于距今约三千年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享誉九州,在明清两代时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景德镇瓷器中的青花瓷、粉彩瓷、薄胎瓷、影青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虽然在近代经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进入新中国后,景德镇瓷器艺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兴旺昌盛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2.
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张秋林 《出版广角》2014,(13):44-45
正《瓷上中国》不仅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千百年演变发展的神奇和特点,也勾勒出她对世界各大名瓷产地的影响和关联,让世人看到,景德镇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还是世界的一个梦想,体现着人类对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2013年9月3日上午,我到省委宣传部听取姚亚平部长关于景德镇出版选题的报告,下午即召集社有关编辑讨论景德镇选题。在选题酝酿期间,江西出版集团赵东亮董事长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并提出能否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景德镇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我们最终确定策划出版一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近年来出土资料与相关文献对元至明初景德镇地区制瓷技术及其源流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包括对元代青花、釉里红、蓝釉、蓝地白花、孔雀绿釉青花、孔雀绿釉金彩、卵白釉瓷,元明黑釉、红绿彩瓷,明初高温色釉瓷,宣德官窑仿汝、哥、定、龙泉窑产品,宣德官窑铁绣花制品等的考察,以及对元代开始使用的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元明青花料,元明釉上彩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窑装烧技术及其源流的考察。总的来看,元代至明初景德镇制瓷技术有了空前进步,不仅吸收了国内许多著名窑场的烧制技术,也汲取了中东、韩国等地区的优秀制瓷技艺;同时又将产品与技术扩散到这些地区,特别是产品大量销往欧亚大陆,标志着景德镇早期全球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话说景德镇     
昌南--China--瓷器--外国人 眼中的中国--中国人眼中的景德镇.我们翻开<朗曼英语大词典>--China既是表示中国,又代表瓷器.传说法国传教士慕名而来,为瓷而来,China就是景德镇的旧称,"昌南"镇的译音[1].  相似文献   

6.
卢绪玲 《今传媒》2011,(7):69-70
景德镇因瓷而名,又因瓷而衰。千年文化铸就的世界品牌,近几年,却因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意识的不足,产品意识的下降,品牌意识的折损等一系列的原因,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本文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景德镇衰落的原因,试图从中获得行业振兴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虽然,不同于景德镇的青花和德化的“中国白”,产于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只热销了很短时间,但它见证了中国明末清初海上贸易的鼎盛与衰弱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瓷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而景德镇“水土宜陶”、“千年窑火不断”,并“集天下名窑之大成”,从而奠定了闻名世界的瓷都地位.悠久的制瓷历史,孕育和产生了丰富的陶瓷文化,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上西方国家正是从“china”瓷器认识和了解中国,那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外国朋友同样渴望通过瓷器来认识了解发展变化中的瓷都景德镇.为此,我们从纷繁众多的陶瓷题材中选择了三件事.  相似文献   

9.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  相似文献   

10.
林健  涂鸿祥 《大观周刊》2010,(37):71-71
晋江磁灶作为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其制陶业源于西晋武帝秦始元年,兴于唐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磁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典型风格的民间窑场,其产品丰富、品种多样。宋元时期陶瓷产品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泉州既有丰富的瓷土、  相似文献   

11.
藏者悟语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爱好收藏并是收藏高手的不乏其人,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至今尚是空白。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顶峰,乾隆皇帝是中国地位最高的古陶器鉴赏收藏大家,也是内行的仿古瓷器生产的领导之一。他下旨让唐英等在景德镇烧窑的仿古瓷、创新瓷,至今仍是海内外拍卖行的拍卖主流,就像谈到宋朝书画艺术绝对不能不谈宋徽宗皇帝一样,谈到中国古代陶瓷也绝对不能不谈到乾隆对陶瓷艺术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茶洋窑是福建南平市一处烧制多种釉色瓷器的宋元时期窑场。近年来窑址中发现的多种外销瓷产品,使其外销属性得到充分认识。本研究从科技考古角度对该窑场黑釉产品烧制技术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窑址周边有丰富、多样的制瓷粘土资源,采集的5份粘土可依据硅、铝、铁及钾等元素含量分为三类。胎体分析显示黑釉瓷制作时更偏向于选择富含铁元素的粘土,Si O2和Al2O3含量波动范围大。釉层制作时出于提升助溶剂和呈色目的,窑工有意选择一定量的草木灰及高铁粘土原料。窑址中相对高比例的生烧产品是由窑炉温度、制瓷原料特性(低助溶剂含量、高Al2O3)等多重因素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督陶官和瓷业神崇拜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在明清时期,督陶官对于景德镇瓷业神崇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其背后,是涵盖着各种目的的.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3,(1):108-109
<正>本书作者选择了一个少有人关注的切口——外销瓷,尽管它往往被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中,并且反过来对国内瓷器的形制技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书中用简明清晰的文字,勾勒出1000多年来围绕瓷器发生的各种碰撞融合、交流发展与创新,以及起落兴衰。  相似文献   

15.
重工粉彩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绝技之一,因技艺超难濒临失传。为献礼改革开放30年,迎接伟大祖国60年华诞,景德镇受命举全市之力,选极优秀的大师,择极珍贵的工艺,用极具特色的大创意来浓缩这段恢弘历史,无数次推敲、千百次试验,一款汇聚时代精髓、完整总结中国瓷艺成就、重工粉彩的巅峰大作"复兴·成就"龙凤瓷隆重问世,并在全国迅速掀起收藏热潮:  相似文献   

16.
青花瓷在唐朝晚期就已出现,到宋朝时期近于湮灭,到元朝时期迅速崛起,并且元青花瓷成为瓷中瑰宝。元青花瓷中以景德镇为代表,制作精美传世极少,因此异常珍贵。本文就对元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7.
江西是著名的瓷省,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江西名窑名瓷》展览是江西省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基本陈列。此次问卷调查选取《江西名窑名瓷》展,旨在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江西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观众情况、观众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本文主要对此次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观众基本资料分析、观众参观情况分析、观众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8.
出版单位:北京天下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制作单位:北京天下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内容简介:本光盘以介绍景德镇历代瓷器艺术为重点,收录了来自全国44个城市、53个博物馆的古瓷珍品。并设有风貌、年谱、工艺、品鉴和辨识五个栏目,以多媒体形式,提供有关景德镇的城市风貌、中国瓷器编年史、传统制瓷工艺及对古瓷的赏析和真伪辩识等方面的知识。该光盘在编辑制作中,集合了文物、考古、美术、摄影、计算机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的智慧。内容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布局合理,制作精致,学术态度严谨。其中所选素材,上迄五代、宋元、下…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瓷都景德镇建镇一千年。金秋十月,由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政府共建“陶瓷科技城&;#183;陶瓷材料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和国务院批准的“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召开,把景德镇千年华诞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世界产瓷国和全国各地宾朋云集景德镇,以致成为全国和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的《景德镇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昂的战斗姿态,奋战十天十夜,  相似文献   

20.
吴艳  陈宁 《图书馆论坛》2023,(10):30-39
19世纪初以来,《陶说》《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饮流斋说瓷》《匋雅》《陶记》等中国陶瓷古籍被陆续翻译成日文,在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陶瓷、研究中国陶瓷的风潮。上述日译本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分为4个阶段类型,且每个阶段的日译本都有着独特背景,具备不同的版本特点。文章通过对背景以及版本特点的梳理,厘清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古籍日译本的发展历程,明确陶瓷古籍在日本传播的驱动因素,为中国陶瓷典籍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落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