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体的“信用”问题,可信赖是最重要的公信力维度。同时,公信力也表现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公信力的形成,贯穿于传播的整个过程,观众对媒体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陈永和(高级编辑):媒界今年开门有新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亮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旗帜,当其时,治时弊,得其利。公信力究竟是什么?用统计学原理来表述,公信力就是媒体传播的新闻与信息的信任指数,信任指数为负值,就谈不上公信力了。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媒体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其传播的新闻与资讯的相信程度。  相似文献   

3.
随 着我国民主法制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新闻监督在我国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事找媒体甚至成了一些人的思维定势 ,那么如何保证新闻监督的合理公正 ,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新闻监督 ,就其运行方式来讲 ,是将某种事实、现象通过媒体传播开来 ,使其进入社会公众评价体系 ,进而得到公众“社会公决”的过程。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进入公众视野中的“事实”是由媒体传播开来的 ,那么 ,这个经媒体“加工”的事实 ,其真实性如何?(二)“社会公决”是否是一个科学的判定方式?具体个案中 ,“公”是大多意…  相似文献   

4.
焦雅奇 《新闻窗》2012,(3):93-93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闻记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屡禁不绝的假新闻不仅违背了基本的新闻道德,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假新闻所表现出媒体公信力与新闻职业道德与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从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新闻道德的不良现状,其具体特点表现为:报道跟风,群体造假;新闻寻租,追求不正当利益;“把关人”作用降低,影响事件进程;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更正、道歉不及时;新技术造假严重。  相似文献   

5.
对于“流量密码”的渴求和焦虑,使得新媒体平台上的“标题党”现象层出不穷,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其内在逻辑相似,都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消极效应,最终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本文从近期福建省广播电视媒体开办的微信公众号上发生的“标题党”案例入手,归纳了新型“标题党”的具体表象,剖析了主客观成因,探讨了新闻媒体远离“标题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下的媒体,新闻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绝对是媒体大国,但绝对不是媒体强国。毋庸置疑,这些年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席文举 《传媒》2003,(12):48-50
“整合型媒体”是借用物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原理和概念,来描述媒体对杜会事物的作用,以及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种理论。简单地说,“整合型媒体”就是,如果媒体新闻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与现实某个社会事物运动变化的脉搏同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共振能够聚合起一种能量作用于该社会事物,使之产生突变、产生飞跃,推动和促进其向前发展,同时,也大大提升媒体的价值。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媒体对社会事物的整合现象”,并把这种能够对社会事物产生整合作用的媒体,称为“整合型媒体”。三个阶段的三个理论 在华西都市报创刊时我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创立了把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成功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办报理论和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个媒体,公信力是基础,传播力是关键,最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响力。在珠海广播新闻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只有真正不断夯实内容基础,才能形成公信力。同时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让媒体的影响力在传播中不断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体系,已经成为提升珠海广播新闻实力的重要依赖。一公信力是指媒体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依赖的能力,既可以泛指各类媒体,也可以特指某一个媒体,也就是这个媒体在公众当中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公信力就成为一家媒体价值的重要识别标准。公信力体现出的是媒体的一种核心价值。首先,公信力建立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上。最大限度尊重、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是媒体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信息超载,报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职责:坚守舆论导向;向公众即读者厦时而充分地报道涉厦公共事业的新闻;充当公众意见与批判的论坛;真实、平衡地报道社会团体事务。促进相互了解,形成基本的社会伦理标准;教育大众等。同时,报社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窗口”行业。其媒体的公信力、报纸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发行:“可信度帮助出售报纸”,树立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不仅如此,报纸的公信力、可信度还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幕划和商业项目运作的成功与否,影响自身的立足和空间的拓展,这便要求媒体要着力对公信力的评价机制进行构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孙伟 《新闻世界》2014,(9):235-236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虚假新闻,这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摧残和伤害。虚假新闻的产生及危害也需要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知晓和关注。新闻机构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赢得媒体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林绮云 《新闻传播》2004,(10):70-71
公信力包括传媒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中真实是取得公信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假新闻与新闻发展要求相悖而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网络媒体要提高其公信力就先要遵循新闻发展规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这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自媒体看似一片繁荣,但一旦涉及到新闻领域,真实性往往成为致命伤。自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弊端就在于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核实,而求是,对新闻准确性的核实,恰恰体现了纸媒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赵雅文 《新闻界》2006,(2):51-52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同时它又是两者和谐统一的“调节器”,在两者之间起承上启下、润滑畅通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发布与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体这个中介传达给公众,公众的政治愿望也要通过媒体这个中介反馈给政府,媒体是政府发布政策和公众表达意愿的“中转站”。而要实现顺利地“传达”和“反馈”,政府、媒体和公众等三个方面必须事先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这在新闻传播学中称之为“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立台”列为工作重心之一,并要求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及播出机构也要清醒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立台”是巩固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党办媒体的使命责任、本质属性、发展之基,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改革越是深化,广播电视媒体越要推进“新闻立台”的理念与实践。“新闻立台”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倡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就有待商榷,使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四川省广播电视台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福春在这篇专访中从对汶川特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和近三年来我国部分主流媒体的虚假报道入手,探索了媒体从失实到失范的过程,并以独到的视角分析了对媒体失范的主要原因、表现形式、主要危害等,对现阶段媒体惯性式失范的表现及媒体公信力危机进行了剖析与探讨,提出了媒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救赎的建议和几点思考,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看似普通的常规报道,竟然成为新媒体推送的头条。因为越劲爆,越反常规的事件,往往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舆情压力迫使相关职能部门发出通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让新闻事实逐渐清晰。最终,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这样的"反转新闻"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从业者和公众都应该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9.
许静 《新闻前哨》2007,(5):80-80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事、某单位或某人的舆论监督有“头”无“尾”,缺乏力度,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新闻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根究底”。一  相似文献   

20.
贾中兴 《青年记者》2006,(12):67-67
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所在,它的基础要素是客观真实性.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它对社会进步的正面助推力量也就失去了.缺乏公信力的新闻信息会像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对社会的发展将形成负面的阻碍力和破坏力.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媒体和新闻人却做得不尽人意,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