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因人而生动”,而图片新闻因为有不同的人物特征、丰富的表情、生动而感人的瞬间,会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新闻摄影要体现“以人为本”,即注重拍好新闻图片中的人——这一新闻主体。  相似文献   

2.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3.
新闻言论(以下简称言论)作为新闻体裁“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具有消息、通讯等其他“成员”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帮助受众明是非、辨真伪、识善恶、知荣辱等方面更直接,在扶正祛邪、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等方面更有力,在实施舆论监督、新闻批评等方面更灵活。包括地市级报纸在内的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新闻“大家庭”中这个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4.
采写工作性新闻需要视角的多样性——需要正视角、侧视角,也需要反视角。拓宽眼界,用多视角发现新闻,写出新闻,我们的报纸就会更好看,读者就会更爱看。一、反程序视角传统的工作性报道,往往有个程序模式,先写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再写这项工作怎么做,然后写工作效果。简要地说,传  相似文献   

5.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6.
抓出发点——新闻选择的角度 新闻工作者要有“选择意识”。这种选择意识用于新闻工作,通常包含这三部分: ——增强新闻选择的自觉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掌握新闻选择的尺度,选择要有标准。 ——要检验新闻选择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报纸如何优化社会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化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郑亚楠 《新闻大学》2008,(2):145-147
作为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在八届的评奖中,有诸多的调整,现为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本文不仅要关注奖项的组织程序,更要关注奖项与范长江本人之间的精神依托,建构新闻从业人员对于范长江新闻奖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写作:短新闻意识——表现方式——结构三要——语言三要——写作环境短新闻意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如果说采访阶段是从事打地基的地下工程,那么,写作阶段便是进行构筑成型的地面工程了。事实上,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过程是很难截然划出分界的。在采访活动中,有经验者往往是随着采集新闻素材的进程,同时也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品的构思——写一个什么样式的作品才更合适。采访中的构思反转来,又对深入采访起着导向作用。二者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当采访告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北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发生主体应该是时事政治的中心事件、人物以及这个新闻事件作用波及到的人群的连锁反应。以往,人们常常都在探究怎样把时政新闻本身报道得更精彩。而随着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意识的提升,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新闻的报道的民生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地方的时政新闻如何表现民生意识?在近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初步探寻认为采访时政新闻要重视与表现民生态——即民众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增强民生新闻贴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深受老百姓欢迎。为此,各级电视媒体都把民生新闻当做新闻类栏目的一大卖点。但反思当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情况令人担忧:花边新闻充斥屏幕,新闻报道低俗化、脱离群众倾向日益严重,观众开始感到厌倦。民生新闻源于生活,而当前许多民生新闻弱化甚至缺失的正是与生活的主体——普通老百姓的关联。受众是很现实的,好看、好玩的新闻要看,但更要看有用的新闻。民生新闻当初凼为与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表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图片要比语言文字更具体、更直观、更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新形势下,新闻摄影镜头的民生化,赢得了受众的空前欢迎,博览众多媒体(报纸、网络、期刊),新闻图片的民生化视角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当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们下乡采访没有人陪同,交通、发稿也有困难,所以在基层吃新闻这碗饭,不仅要学会“写”新闻、“找”新闻,还更应学会“抢”新闻,以“捷足先登”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笔者最近在“军中孔繁森——林正书”的家乡采访,就尝到了“抢”新闻的甜头。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之迅速、信息量之大、信息传播渠道之广,给传统媒介生态造成巨大冲击。面对这一形势,传统媒体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转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主力军——记者,更要把握机遇,主动转型,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6.
魏令华 《新闻三昧》2005,(12):36-36
企业报要发挥作用,就要让读爱读、爱看。如果读不愿意读、不喜欢看,就无法发挥报纸的作用了。因此,我们要始终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让报纸更耐读、更好看。具体包括:内容更耐读、更好看——贴近企业中心工作,新鲜、重要、有趣、有益,是读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标题更耐读、更好看——简明贴切,生动传神,能给读带来美感和愉悦感,  相似文献   

17.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改革逐步深入,与民生贴得最近的民生新闻正致力于提升每条新闻的看点,千方百计让新闻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在这一系列工作中,作为民生新闻的编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编辑工作从来都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使广大受众更加了解世界。同时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更强,新闻传播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论文在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贴近性和互动性等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进一步地探究和思考,例如新闻传播要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新闻传播要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新闻传播要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闻传播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新闻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除新闻事实要具有新闻的典型性、独家性、时效性等特性外,而更重要的是把新闻写活,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怎样把党刊新闻写活呢?笔者认为,总体来说,就是要多表现、少陈述。而表现事实是有许多方法的。写活党刊新闻要掌握技巧,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选新颖的角度作者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作之前就必须选一个新颖、奇巧的角度。如笔者编辑的刊登在2013年《今日新疆》第12  相似文献   

20.
吴凡  李爱景 《采.写.编》2021,(2):10-11,150
智媒时代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受众对媒介的可选择性增多,新闻编辑工作受到冲击。新闻编辑更应逆流而上创新新闻编辑新形式——积累式编辑,适应复杂多变的新闻市场。本文重点论述积累式编辑对受众互动行为的把控、突破媒介版面的限制、实现新闻价值的充分挖掘等特征,进一步探讨积累式编辑应注重信息场景的把握,利用人工智能整合信息、充分把握信息之间的联动,让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实现信息联动,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让新闻编辑转型之路更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