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新闻事业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得以有效地实施,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而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形态多种多样、传播迅速及时、范围涉及全球,特别是具有自由和交互的功能,使所有用户都具有了发布信息的能力与渠道,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分散了舆论的社会整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要注意稿件的取舍,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通常只是学界根据宪法中"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有关条文,通过"知情权"而引申推论出来的.当然,我们或许也可以从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工作的法规中找到一些相关的条文,但这些都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制订的.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改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我国党报编辑工作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也应运而生,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等,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工作、追剧、阅读。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人在获得信息进行阅读都会选择利用新媒体,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很少有人选择从纸质报刊上获取信息的途径了,这对我国党报编辑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党报编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新的变革,从内容到载体,从时效到传播,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之间也加快了融合步伐,寻求新发展路径。故此,文章将分析我国媒体融合特征,分析当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从融合、创新、挑战等多个方面探究融合路径,旨在促进我国媒体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带来舆论环境重大变化近年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迎来"移动"时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将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手机网民的成长速度可见一斑: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2.33亿,2010年底增至3.03亿,而到2011年4月底,这一数字已跃升为4.77亿.互联网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出现裂变式发展,带来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网络互动功能凸显.每一个终端用户都可能成为网上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这一重大变化,给我国新闻信息传播体制带来了深刻影响,对政府有效引导和管理网上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产品还缺乏版权保护,现已制定的法规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很大困难。比如在某处被禁的信息,可以轻易地改头换面从另一个地点重新入网,政府很难对此加以监控。网络信息管理基本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信息服务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研究用户信息利用行为成为必要.文章在梳理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结构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模型.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方式和利用情况的影响,从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商务交易四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准则研究网络信息的有效配置.在论述网络信息有效配置的经济学意义、内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互联网信息配置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规划部门、制订完善的信息法规和信息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协调网络信息配置4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走上立法轨道,填补了我国同家信息公开专项立法的空白,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从地方来看,广州市政府从2004年1月1日起率先施行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这是我国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部最全面、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继广州市之后,上海、湖北、吉林、江苏等省市先后制定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条例、办法等.  相似文献   

10.
今天,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给这个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和困惑。为了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正在从技术层面走向内容层面,从而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应当指出,在推进互联网立法过程中实际上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我国公民的网络表达权问题。从宏观角度看,  相似文献   

11.
马费成  杜佳 《情报学报》2004,23(2):209-215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信息法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我国信息法规建设的成就及不足.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互联网发展,给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呈现出信息来源广以及传播多样性特征,针对此特征本文主要从多元化的采编方式、技术创新手段的融入以及队伍建设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视新闻采编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盛瑨  张殷博 《出版广角》2015,(15):32-3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交互性较传统媒体有了极大的提升.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媒体只有积极寻求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改变原有思维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会贯通于自身的发展之中,才能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与网络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加快出版传媒业信息化进程、深化电子与网络出版的研究、促进信息化学新的建设,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与华中科技大学日前共同举办了首届电子与网络出版发展暨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电子与网络出版的发展等问题,从产业、社会、技术、管理和法规审度进行了广泛的业务交流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55-56
互联网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但凸现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融合着各种媒体的内容特性,而且对新闻的受众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受众只是媒介所有者宣传、教育的对象。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大众化传播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冲击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互联网新闻的受众: 1、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走向主动的信息寻求。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享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2、受众从信息接收群体化走向信息的个性化选择。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 3、受众从满足事件的结果走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对在校大学生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oogle搜索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同时也对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环境带来了极大冲击和挑战,从而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本文从当前的信息环境入手,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程度与信息获取来源,以及互联网对大学生和图书馆具体的影响,指出大学生应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和法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嫒 《出版参考》2005,(13):33-34
我国互联网立法虽然经过三次修正,但发展至今其管理法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重审批,实行主体许可:国家对经营性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采取许可制,此外,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还需要分别经过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前置审批,也就是说从事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必须经过至少两个以上的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家信息政策与法规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黄先蓉 《情报学报》2002,21(6):742-750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信息政策与法规体系的现状 ,指出了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设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3,(11):79-80
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是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发展变化的战略抉择。互联网特别是有“自媒体”之称的社交网络的裂变式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我国信息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进一步改变着社会舆论格局。互联网成为影响广泛的新兴媒体,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邦春 《新闻战线》2015,(5):225-226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发生质的飞跃,从教学资源到教学模式,从师生关系到教学观念,媒体给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使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得到进步。本文以媒体为出发点,对互联网时代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进行探究,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媒体产业。现如今,各种媒体横空出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