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总被引频次1 089次/刊,≥1 000次的期刊共1 873种;2)影响因子0.427,≥1.000的期刊共398种;3)即年指标0.067,603种期刊为0;4)基金论文比0.229,310种期刊为0;5)海外论文比0.011,≥0.200的期刊共102种(其中英文期刊77种),3 787种期刊没有海外论文;6)他引率0.91;7)平均作者数2.17人/篇;8)平均引文数  相似文献   

2.
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淑超 《新闻世界》2014,(9):214-216
本文归纳统计了5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2003—2011年共计9年的资料,对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这5个指标作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各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引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因子呈波动变化,但各个期刊的他引率数值差别很大;基金论文比相差很大,《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论文比相对较高。通过几种指标的分析与比较,反映出了目前我国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通过2013—2019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基金论文比等资料,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2012—2018年各个指标年份间差异及变化趋势,并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排序。结果显示,2012—2018年,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16种增加至22种,均为中文期刊,连续收录16种。影响因子、即年指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和平均作者数2012—2018年均呈上升趋势(P < 0.05),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期刊的时效性与影响力是期刊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二者都是期刊评价的重要组成要素,且都与期刊质量密切相关,研究期刊时效性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组合特征对于期刊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方法/过程]文章以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的46种期刊作为数据来源,提出期刊时效性指数,研究期刊时效性与影响力的关系,并通过创建四象限模型研究不同时效性与影响力的期刊的分类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期刊时效性指数有利于识别同一学科下内容差异性期刊;期刊时效性对影响力的平均弹性为正,但随着影响力的提高时效性的弹性会逐渐下降;通过四象限模型发现高时效性低影响力类期刊和低时效性低影响力类期刊的质量有待提高;高时效性低影响力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与低时效性高影响力类期刊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低时效性低影响力类期刊的引用期刊数与高时效性高影响力类期刊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工作》近期载文及栏目特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旭  苏坤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24(2):13-18,39
目的 分析该刊载文及栏目特色、论文被引、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论文被收录、被评介情况。方法 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利用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引文检索途径获得被引频次并计算影响因子,检索29种刊物的被评介频次;利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盘检索论文被转载情况。结果 该刊稳定栏目发表论文达90%、栏目稳中求新;论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上升迅速;基金论文比逐渐增加;论文被全文转载和被评介的频次不太理想。结论 该刊论文质量、栏目设置和期刊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在5年里有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缺乏同时对期刊影响力与期刊知识扩散能力的评价,为此本文构建了学术期刊影响深度与影响宽度的评价框架,并提出期刊综合影响指数的概念:采用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评价期刊影响深度,采用扩散因子、新扩散因子评价期刊影响宽度,通过期刊影响宽度与影响深度计算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CNKI)的引文数据,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SSCI期刊的研究表明:期刊影响深度、期刊影响宽度、期刊综合影响指数均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指标特征相近;期刊综合影响指数与评价指标正相关,说明该指标评价是稳健的;期刊综合影响指数与自引率、载文量无关,可以防止指标人为操纵。表5。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7.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及其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1,他引:39  
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但是,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一论文发表的时滞和研究时期不同、引文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期刊源不同以及期刊自引现象等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统计和计算得出的影响因子必然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利用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所得到的期刊评价指标只能是一种参考性的评价指标,所以构建科学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熊寅铭 《采.写.编》2021,(11):123-125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已成为衡量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手段,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参考,对其所收录的38种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及期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各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作为指标单元数,加权后得到各指标单元对期刊总分的贡献排名;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他引率贡献最大,其次为影响因子和平均引文数,因此,在不考虑各指标单元提升难度的情况下,提升他引率、影响因子和平均引文数能提升较大的总分.他引率变异系数最小,其次为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不考虑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他引率对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针对60年间作者引用行为演变的分析,了解引文评价的局限性,促进学术论文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方法/过程] 通过对1957-2017年物理学和哲学代表性期刊的280篇论文的3 314条参考文献和5 222次引文进行识别,判断和统计其在不同年代的引用特征,并讨论引用行为的演变趋势对引文评价的可能影响。[结果/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如下结论:一是期刊论文在参考文献载体类型和年代分布上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篇均参考文献量、参考文献文内平均被引用次数、论文的引用认同和引用深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变化趋势;二是引用行为的变化,使得引文分析作为学术论文评价的依据受到质疑。论文篇均参考文献量的增长以及深度引用与负面引用比重的下降,使得引文评价的参考性减弱。  相似文献   

10.
SCI的引文统计指标及其与研究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引证类型和检索系统统计源期刊组成分析SCI的引文统计数据及相关指标与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间的不对应关系,并从引文统计时段、论文类型和期刊大小等方面探讨影响因子本身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被引情况指出SCI中引文数据的统计错误。认为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评价中,一定要具体分析SCI的统计数据,适度、合理地使用引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在学术交流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拟探索引文国际化与被引量之间的关系,力图回答良好的国际视野是否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一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设计/方法]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选取管理学、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的181,406篇CSSCI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引用外文期刊论文的数量、学术质量、学科领域、时效性对论文被引量的影响。[结论/发现]在控制了文献类型、期刊声誉等若干可能影响论文被引量的因素后,发现样本论文的引文国际化水平对其被引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引用外文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平均学术质量越高、学科专属度越高、平均时效性越强的论文具有更高的被引量。[创新/价值]证实了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中文社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术类科技期刊影响力归-化法评判定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将我国294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3年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确定为8项模型因素集。运用德尔菲法确定8项指标的权重,再根据归-化法理论设计出评判定量模型计算软件。结果表明:评判定量模型计算软件依据指标、权重即调即得排序结果,有利于期刊分级评优和遴选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3.
学术类科技期刊影响力归一化法评判定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将我国294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3年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确定为8项模型因素集.运用德尔菲法确定8项指标的权重,再根据归一化法理论设计出评判定量模型计算软件.结果表明:评判定量模型计算软件依据指标、权重即调即得排序结果,有利于期刊分级评优和遴选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英文版科技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斐 《编辑学报》2005,17(2):133-134
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2方面分析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引用指标的现状和引用指标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英文版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措施:1)注重期刊的国内外发行工作;2)通过建立英文网站及加入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提高文章的点击率及浏览量;3)请专家把语言关.  相似文献   

15.
Thirty‐six ophthalmology journals indexed by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in 2003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role of the ‘papers cited rate’ in scientific journal evaluation. The 2‐year, 3‐year, 5‐year, 8‐year, and 10‐year cited rates of these papers were calculated to analyze statistically the correlations with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and total cite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sent to 8,525 ophthalmologist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apers cited rates for different years and traditional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igenfactor score and total cites were better than other indicators, and impact factor was better than the 5‐year impact factor. The 2‐year and 3‐year cited rates of papers were reasonable for evaluating science journals, and the 2‐year cited rate was better than the 3‐year cited rate. The 5‐year (and more than 5 years) cited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evaluating science journals.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我国6个学科的社科学术期刊3类评价指标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分学科而言,3个特征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3个转载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综合指数和转载量、转载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除了复合即年指标外,其他引用指标间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力指数与其他引用指标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5年复合影响因子两两间呈强相关关系;期刊特征指标与转载指标、引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转载指标与引用指标间具有中度的相关关系。评价体系不宜同时使用正相关度较强的多项指标,或者应适当控制其总权重;期刊选文时不应太注重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等特征指标,应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学报和专业社科期刊相比,3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差异不明显,高等院校学报人不必因为影响力的原因而纠结是否进行专业化发展,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术论文的科学交流过程,本文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原生影响力、线下影响力、Web 1.0影响力和Web 2.0影响力,并讨论了各类型影响力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两组数据(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与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相关度最高;(2)中国研究机构学者同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学术论文(数据组1)影响力得分在整体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还有差距,且两组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趋势线都呈右偏态势;(3)学术论文影响力总得分最高的50个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得分按指数趋势递减,高校是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4)在两个数据组共同覆盖的79个学科领域中,数据组1只在24个学科的平均得分大于对照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破五唯”的评价背景下,客观、合理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学术迹指标,以湖南省10所高校数学学科2010—2019年的学术论文为实证样本,计算学术迹并结合h指数、10年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从宏观角度评价学科学术影响力。接着对这10所高校的学术迹、学术矩阵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具体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指标而言,本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具备较好的学科评价效果。在学术矩阵分析中,h尾以及e域的论文数量与比例最为关键,这能为高校学科建设及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