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抚摩着丁一岚大姐的赠书、几封来信和我的合影,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春天的探望去年4月,我去探望丁一岚。她的笑容还是那么灿烂,开国大典上现场直播的嗓音还是那么清脆悦耳,行走自如,一点都不像多年来靠每周三次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的重病人。她热情地招待我喝胡萝卜汁,吃南方甜美的袖子。她说:“萧乾的老伴文洁若昨天送来的柚子。”我俩天南地北随意聊天,谈到中央电视台最近播放的《文旗随战鼓》短片。丁一岚说:“那是系列电视片‘百年回眸’中的一章,专门写晋察冀日报八头骡子游击办报的。你注意到没有,有一个骡子驮着印刷设备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几天前,某乡有个通讯员在大街上替一位女青年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俺愿义务抚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并愿意侍奉到老……。不几天,有关这张告示的稿子在一家市报刊刊登,市电视台驱车百余里赶来,准备拍摄这感人的一幕。谁知,当找到这位女青年时,她竟摇头说,事先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连想都没想过。记者问这位女青年现在想不想义务赡养老人?女青年说:看那位通讯员的面子,我只好默认了,他说只要我承  相似文献   

3.
金梅先生所著《傅雷传》(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及拙文《傅雷传编辑札记》,均谈到当年冒着极大风险收藏傅雷先生骨灰,同时挺身而出上书为其鸣冤乃至招来大祸的一位年轻奇女的义举,对其表示了由衷钦敬。但这位奇女几十年来却淡泊名利,清操自守,长期隐名埋姓亦不曾向社会披露,这实为一件憾事。一九九七年底,傅雷先生的二公子傅敏先生来信告诉我,他到英国探亲半年与胞兄傅聪先生相聚回国后,赴上海寻访这位恩人,弄清楚这位江南奇女就是供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江小燕女士,信中谈到了他与江小燕会见的情况,嘱我与她联系。一九九八年初,江小燕女士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以冷静平实心态详细  相似文献   

4.
爱的劳役     
爱的劳役伊人我想,知悉她的人,也许是很少的。她叫约翰娜。一八八九年晚春,嫁给提奥,做了画商的妻子。正是在这时候,她丈夫的哥哥,文梦特·凡高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一年后,她才初次见到凡高,见到这位为献身艺术而发疯的画家。凡高在提奥家小住了几天,就离别...  相似文献   

5.
客厅里悬着吴小如先生书赠的条幅,来客是编辑,由此知道我和吴老先生的师生之谊,便托我向老先生组稿,请他写一写魏建功。这位编辑编的是魏建功家乡的文史杂志。吴老先生回函说,近时正忙,待明年魏老文集出版再写吧。正欲复命编辑,忽而想,我也见过魏老的,不如先凑一篇,暂作缓兵之计。我在大学读书六七年,见魏老则不超过六七次,而交谈一次也说不上。应该说,我从来没有走近过魏老,只好远眺了。  相似文献   

6.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7.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8.
爸爸的祈求     
这几天要做的事太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向我要爸爸序跋集的照片。二三十张,我还没有动手找。武汉海豚出版社的编辑发短信告诉我,姑姑翻译的书《学校》的文字已经录好,今明两天就快递过来,我答应姑姑帮她看一遍,她的眼睛看不见字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送来的稿子不多了,可仔细改起来也要花去我不少时间。而我在写的稿子越写越没边。越写越收不住.每天的进展也不快,我心里着急,想得晚上睡不好觉。我想到爸爸健在的时候,他常常会为了写稿子和编书心急如火。他那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9.
新城先生: 上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好几天了,近来“簿书鞅掌”,所以没有写回信。 你问教科书过去之历史,这一篇账完全在我记忆里,且十分之七八是我经过的,现在写一点告诉你。因为有些书现在没有人记忆,当时也不生影响,所以只说几家大书肆。  相似文献   

10.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已经去世的大嫂。她生前多病,面目黧黑,没有生机。可是在梦中,她的身体还是那个孱弱的老妇,面色却与身子形成极大的反差,红润得倒像仅有三四十岁,令我惊异。早晨,我好想忘记了那个梦。电话铃声一响,继兴同志告诉我:昨夜刘思走了。刘思同志走了,我想写点什么,可又不知从哪儿说起。随即继兴同志用手机短信发来他自己以及杨诚勇先生、陈鲁民先生、宋子牛先生等文友悼念刘思先生的诗句。于是在我的心头慢慢地涌出这样的句子:诗入摩罗笔如椽,文追屈子剑指天。  相似文献   

11.
丁一岚,是邓拓的夫人,是著名的播音员、广播界的领导干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盛况。由丁一岚和播音界泰斗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直播6小时30分。丁一岚走完77年为祖国奋斗的历程,1998年9月16日在她生前最喜欢的《延安颂》歌声中安息了。  相似文献   

12.
周清 《湖北档案》2005,(8):24-24
前几天馆里清理档案,发现一箱子石川当时在黄冈任书记时留下的亲笔写的讲话稿和工作笔记。虽然稿纸已经发黄、变脆,但字迹仍清晰可见。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石川书记对工作的认真、细致和严谨。我凝视着这些手稿,不禁想起去年我们为了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集曾经在黄冈工作过领导的照片去过石川书记的家。当时石川书记就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来后几次想提笔写一写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在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时我不明白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正因为不明白,我就老是默诵它捉摸它,直到40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我想,这句话如果落在今天某些编辑手里,恐怕早被删改成“我家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了。这么一来,简练则简练矣,可它还能够让人记住40多年吗? 起初我想,先生这样写大概是因为北京的枣树多。的确,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很少没有枣树的。后来才逐渐明白,先生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因为那不  相似文献   

14.
关捷 《今传媒》2006,(7):53-54
我写特稿已有十年了,写了数十万字的新闻作品,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花絮。遗憾的是,由于与文章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写进稿子。然而,我常常想起来。穿行在险情之中,苦有几番乐亦有几番1998年初,我奉命采访哈尔滨国贸城大案。当时的情形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刚刚播完有关节目,哈尔滨很乱,市委书记、副市长以及部分委办局的负责人都成了案犯。尤其是国贸城,更是紧张得不得了。我的采访对象于新华曾十三次进京找刘丽英告状,四次遭到暗杀。立案以后,等于说她把哈尔滨的天捅了个窟窿,人民把她…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4日下午,一位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满面愁容的中年妇女来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档案馆,她说:"还好!你们还没有下班,我想麻烦你们帮我找找我父母2003年以前户籍证明,办理移民出生公证书。我都跑了几天了,从平地派出所跑到大龙潭派出所,又从大龙潭派出所跑到大龙潭政府,他们都说没有相关依据,叫我  相似文献   

17.
认识黄匡宇先生是在1996年秋天的广州,当时我正在参加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一位朋友告诉我,暨南大学有位黄匡宇教授,很有个性,很有见解,问我想不想见见他,我欣然表示同意。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一家咖啡厅里见了面。黄先生一说起话来眼睛就会睁大,显得很亢奋,慷慨陈词,见解独到,果然如同那位先生的介绍。我是山东人,马上就想到这位江西老表脾气很像我们山东人,如果没有后来的交往,大概黄先生也会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不久,黄先生给我寄了一篇稿件,《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电视传播中…  相似文献   

18.
奉华做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十年才当记者。这一行,早先俗称跑外勤。她勤于跑,勤于写。跑的当中接触的面宽,她写作的领域也宽起来。她进入这一行,可谓如鱼得水,我很为她欢喜。这本《涓流集》,收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些几百千把字的新闻报道,还有散文和诗歌。她要我写一篇序。正好我有几句话想说,借这个机会说说吧。朋友们中有人认为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还有说得更玄的,似乎我看不起这种文字。这是大大地误会  相似文献   

19.
1956年9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文联召开会员大会。在会间休息时,作为市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面前问候。我虽不认识这位老者是谁?却见到老舍同他交谈十分亲切,便向旁边人打听,方知他就是写章回小说而闻名的张恨水先生。 当时,我想到北京解放后,社会上对张恨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有人说他是礼拜六派,也有人说他的不少小说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我暗下寻思:不管怎么说,他写的小说在读者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北京解放后他在社会上  相似文献   

20.
一位参加某新闻写作学习班的青年,选了两个实习报道题目:一是某印刷厂工人创造的水调油墨,一是某特殊灯具厂完成生产任务的先进事迹。她问我这种消息该怎么写,我叫她抓住事物的特点,每篇写两三百字就行。几天以后,她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不行,打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