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这句常常被记者用来自勉的名言,也是社会大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一种期待。满足社会大众的这种期待,是记者生涯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此话题的一个直接指向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衡量一个记者是否合格的基本元素,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最好先从善待自己的名字开始。对于记者来说,名字就好比他的第二张脸。一个记者如果善待自己的名字,担心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刊发之后丢人现眼,他就不敢马虎对待每一个采访,不敢马虎应付每一篇稿件,换言之也就不敢忽悠读者。对自己的名字负责,…  相似文献   

2.
即使没看过关于穆青的纪录片,很多人也会对这个老记者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个在岗位上坚持了60年的老记者,一个身后无限光荣的老党员,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篇经典的著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时代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一位跑国内新闻的记者路遇新华社外事组的一个熟人,问道:“最近总能在报上看到‘辛怀时’这个名字,重要活动都是他写,是不是你们组新来个‘头’?” 那位外事组的记者先是一愣,然后狡黠而不无得意地答曰:“可以这么说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辛怀时”这个名字——由“新华社”“新”谐“辛”。后两个字的声母和“外事”两个字的韵母组成的姓名,成了新华社对外部中央外事采编组记者共同的名字。它代表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它代表着骄傲和荣誉,也充满着艰辛和牺牲……  相似文献   

4.
只听说或吃过生猛海鲜的,一个记者怎么也会列入“生猛”之列?生猛的记者,是什么样子呢? 凡是认识李浩明的,见到用“生猛”两字形容他,初感疑惑,略一思忖便会觉得“象是那么回事。”要是你熟悉李浩明,结过伙,你会发现,一直难于名状的李浩明终于有了恰当的形容词。而李浩明自己呢,他竟坦诚以言:我的确生猛,生猛得很。近三年里,上海报刊上李浩明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高得让人疑心上海新闻界是否有几个同名同姓的李浩明;有人不解李浩明何以在三年内便在新闻界做了“大户”,此人来历如何?  相似文献   

5.
杨靖宇,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位英雄。对杨靖字这个名字,我们是敬仰又熟悉的。但杨靖宇在中国东北做地下工作时还有一个名字——张贯一,这在党史上很少提到,许多人更很少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孔军强 《青年记者》2016,(31):41-42
我失聪后,没想到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因此考大学的时候,我选的是果树专业.知道自己耳聋,就早点为自己做人生规划,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当一名果农.回想走过的路,我也吃惊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记者.许多人问我聋人能否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掌握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令人羡慕的字眼,他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光彩荣耀的.甚至是神圣的。大到高端访问,小到老百姓的故事.无处不展现记者的身影、笔墨和风采。记者这个职业对许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通过稿件在为自己塑造着形象;读者也通过稿件认识记者、了解记者。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从大块大块的版面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会从众多的署名中记住自己喜爱的记者的名字。读者对稿件的选择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会管哪篇是大报记者写的,哪篇是小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0.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名编辑。19岁跨进新华社的大门,21岁就走上编辑的岗位。他是编辑。40多个春秋,年年月月,辛勤耕耘,从不懈怠,忠于职守。他是编辑。尽管5年前已经走上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仍然实实在在地从事着编辑工作,只不过经验更丰富、眼光更开阔了而已。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编辑。组稿、编稿、拟按语、写评论、为记者出谋划策、组织指挥战役性报道……数不清的稿件从他手中经过,由“毛坯”变成了“成品”,由“成品”变成“精品”,有的经过他画龙点睛,提高了作品的品位。多少年来,他与记者一起采编了一批又一批新华社好新闻,甚至全国好新闻,记者的名字登报、上广播,受到通报表扬,而报纸上却看不到他的名字。当首届韬奋新闻奖评选结果公之于世时,熟悉他的新闻界同行们并不感到突然,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说:“他当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都说过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份遗憾的职业,其实记者这个职业又何尝不是一份遗憾的职业。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可以给我重新采访的机会,我相信许多采访会做得比你们现在看到的更好。但这无法做到,这正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通稿的故事     
(一) 新闻的作用在社会上热起来之后,通稿,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新闻术语,突然地被许多人挂在了嘴上。公关公司为工厂、商店举办新闻发布会,在企业概况一类材料上,会标明“新闻通稿”。有些领导写了或讲了有意义的内容,也会在稿子上加个批示说,建议报纸发个“通稿”。新华社记者在与报纸、电台记者一起外出采访,记者们和接受采访的东道主,也常常说,新华社发个“通稿”吧,我们各报好用……大家对通稿这个词使用得还不很准确。例如,都不清楚“通稿”这个简称的全称到底是什么;例如,都习惯从上下统一的政治权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通”字,例如……其实,通稿这个词,不光是个新闻专业术语,还更是一个新闻业里通讯社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这个被“无冕之王”的虚拟光环笼罩着的职业,常常被许多人向往和羡慕着。但是。记者自身面临的危机、压力和伤害.他们在路上的艰辛、委屈和无奈,又有几个局外人能够体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说起新闻的结构,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倒金字塔,然而,倒金字塔结构在独霸新闻写作领域一百多年后,这种写作方式自20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了能有所突破,也为了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报道方式,记者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终于说:"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再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别的材料了.""我想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了,"<俄勒冈人报>的一位写作教练杰克·哈特(Jack Hart)告诉记者们,他说,"我们还没有给各种报道结构命名.我坚信,当你穿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所有植物的名字,你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很多作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往往已经写了一半,却还不能认识到他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写作."不同于倒金字塔的结构有许许多多种类.下面是最常见的六种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组长达七年关注后完成的新闻摄影作品。早在2013年,记者看到一组网友拍摄的照片:村民坐着“铁篮子”,从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凌空飞渡出行,网友配文:“没有公路,只能飞出山……”然而没有留下任何拍摄地点的线索。通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  相似文献   

17.
常熟森林大酒店地处市区,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虞山脚下,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一个集食、宿、游、娱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酒店。  相似文献   

18.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隐去真实姓名而用笔名。记者写新闻用笔名本无可厚非。但若运用不慎重或不规范,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记者通过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经过构思写作成篇,署上自己的名字包括笔名,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承担着相…  相似文献   

19.
雷雨 《军事记者》2006,(3):35-37
在西藏日喀则长达15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着一个个英雄的团队;在巍然耸立的雪山之巅和通外山口,矗立着一座座前沿哨所。千万个可亲可敬的战友兄弟就守卫在那里。2005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我们4人——解放军报主任记者杜献洲、西藏军区宣传处摄影干事张震、日喀则军分区新闻报道员刘有飞和我,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踏上了为期半个月的赴边防采访之路。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关行,也是令记者终身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当记者应《军事记者》编辑之约提笔记录这次经历时,距那次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4个月。然而半个月的履险,一路上看到和听…  相似文献   

20.
人们翘首以待多时的兰登书屋与美国书商巴兰泰(Ballantine)各部门的合并终于于2003年4月15日有了定论,至少12位员工将被解职,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在兰登书屋工作的人员。兰登书屋同时宣布,公司正在重新命名兰登书屋的商业图书部门,但这一更名并无实质意义,巴兰泰这个名字依然会印在巴兰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