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5.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6.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7.
首届西藏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降下了帷幕,我有幸名列其中。组委会要我写几句话。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风靡了大半个中国,人们最喜欢的是它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 我记起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经对我说:“记者心中也要有杆秤。” 记者心中有杆秤。那秤砣,还是老百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记者心中的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9.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0.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1.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200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5个奖项。回想起来感受颇深。在新闻界,有专家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谁去发现它、报道它,它就是新闻。我所写的这篇通讯属“稳态新闻”,也可以说是对一个老…  相似文献   

15.
小陈同志: 你来信问怎样锻炼记者的基本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不能全面回答。现在挑选记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记者的任务是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依据是事实。因此说,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事实的新闻报道就没有任何价值。新闻必须真实,这本来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起码常识,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原则被破坏了。那时候新闻界流传着一种谬论,叫作“事实要服从政治”。  相似文献   

16.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9.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20.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