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2.
在女性主义向人文社会学科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悄然兴起。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鲜明的表现出了它的批判性。在新闻传播领域,女性的形象被异化,并未真正展示出她们真实的面貌。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受到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影响,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曲解和扭曲。本文从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反腐新闻中女性的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对媒体如何进行反腐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多维影响,该主题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于近十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含SSCI、A&HCI)收录的标题中含"社交媒体"的论文,通过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描述"社交媒体"国际研究整体格局以及历年的内容演化特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研究内容演变呈现从"现象初探"到"本质反思",再到"现象扩展",进而发展为"主题聚焦"的内在逻辑,并遵循"使用研究"与"数据分析"的双重递增模型,引导"社交媒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6.
章玉政 《新闻界》2012,(6):29-33
"方舟子韩寒之争"喧嚣一时,呈现出网络语境下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的典型冲突。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理论出发,认为这场论战为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但同时注意到,由于公共讨论的规则缺失,人们对于对话的姿态、言论的边界等问题,仍未有明晰的答案,这将考验着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界的智慧。而通过这场争论,媒体更应反思自身对于"神话"构建和祛魅的热衷,回到专业主义,对等呈现各方观点,方能真正实现"从公共领域到公共讨论"。  相似文献   

7.
微商给人们的现代化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早已从简单的商品交易层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层面。他们往往针对大量女性参与者和相关商品,以女性主义为旗帜,极力宣传和倡导消费主义,主动向资本上缴"社交媒体"这一文化创造"自留地",自身沦为资本的"劳工",将自行自由交往的领域变成一个商场,并驱使更多的人们一步步成为互联网时代被资本和技术俘虏的"单向度的人"。在微商活动对社交媒体的入侵过程中,女性或是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商业活动对新兴媒体的入侵,传统的传播活动中所缺席的女性形象、角色、价值在新兴的媒体中依然会继续缺席。  相似文献   

8.
李晓梅 《视听》2016,(6):115-116
在社交媒体引领下的社群营销时代,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征的"趁早"品牌,以别具一格的运营方式,线上线下身体力行着整合营销传播的路径,迅速成长为自成一体的中国最大的女性价值观社群。"趁早"品牌所依托的整合营销传播路径,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义与精英意识结盟下的自律人生定位;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价值观传播与产品营销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主义既有与世界女性话语相通的一面,又有由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来的特殊规律,而对这种特殊规律的概括、归纳、总结,只能诉诸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本或文学文化文本.孙桂荣博士的专著《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就是这样—部书.如它的第五章"消费主义的话语挪用:‘后女性主义",便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中的"后女性(权)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语境中,"后女性(权)主义"有两种意涵,一是指西方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像卡浮、怀特的《后女权主义》就是以此来指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种界定则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高潮之"后"的20世纪80、90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 等著述采用的是这种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成为提高性别意识、促成女性团结、呼吁社会变革的空间。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本土数字空间中就性别议题活跃发声的青年女性用户的性别意识觉醒过程;并提出“媒介化情感团结”的概念,用以理解遭遇情感失调、经历意识觉醒、成为情感异类的个体,如何在社交媒体的连接可供性基础上彼此连接、相互支持、集体发声,形成情感共同体的团结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重构了个人、集体和空间的关系,形塑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转换政治,情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潘妮妮 《新闻大学》2015,(3):91-100
对于2008年以来在互联网兴起的"自干五"意识,观察者更多关注这种意识在"民族主义"问题上与官方的一致性,然而从缘起和话语内容上看,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首先,"自干五"起源于部分网民对互联网"公民社会"的"抗争正义"话语的逆反,只是在2008年的情境中偶然染上了"民族主义"色彩。其次,"自干五"的"民族主义"内容更多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媒体垄断议程设置的不满,它对"国家"的表述是去政治化、娱乐化的,建立在抛弃大叙事的基础上。究其社会背景,"自干五"本质上反映了碎片化的"中间阶层"被置身于全球资本权力结构下的传播领域时的焦虑,而想象中的"国家"寄托的是一种反结构的秩序想象。  相似文献   

12.
文建 《中国记者》2012,(1):24-25
日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以管理温和著称的美联社也下"重手"规范员工使用推特,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使用社会化媒体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另一方面,舆论对美联社在这一事件中的理解和支持态度也表明,以自律规范的方式治理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社会共识.这同2009年CNN因微博政治言论不当开除一名高级编辑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在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上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对新闻机构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它竭力主张女性在公共事物中的同等参与,向旧的传统思想挑战.  相似文献   

14.
曹思宁 《视听》2016,(7):158-159
具有拍照和修图功能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吃饭前拍照"已经成为众多食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最新养成且不易改变的习惯,"晒美食"已经成为"晒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应作为视觉和味觉享受的饮食行为在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个人满足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在"异化"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的角度,分析"饭前拍照"行为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行为中包含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陈超 《东南传播》2012,(3):10-13
作为"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近年来在台湾本土发展起来的"宅男女神"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引起了两岸社会不小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台湾"宅男女神"外貌特征、宅男受众群体特点,及其大众媒介呈现方式的检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指出,在"宅男女神"现象中,"宅男女神"依旧是父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性迷思的产物。同时,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男女神"在大众媒介的刻板印象与扭曲下,成为物化后的男性消费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粉丝文化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国内粉丝圈群引进了韩国粉丝圈群的一套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形成一种具有严密纪律,以偶像为中心的群体自组织—"饭圈"。以"参与感"和"沉浸式"为特点的社交平台使"饭圈"有了接近"偶像"的可能性,她们不是精英文化所描述的无理智的"少数人""底层人"。相反,饭圈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高效的分工配合,饭圈成员充分地发挥着自身所长为偶像服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粉丝们在饭圈活动的参与中产生的自我认同,以及与志同道合者产生群体身份认同。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社交平台的广泛运用为"饭圈"与"偶像"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空间,以及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女性消费力量的崛起。在这后现代原子化的时代,"饭圈"这个"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能够瞬间聚齐人群,可以说是当今最完备高效的青年自组织,如此,对"饭圈文化"的文化研究也就显得必要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从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在为自身的地位和权利的不懈努力中,不断创设丰富着自己的天空。“女权”概念的提出也说明两性对社会发展的权利义务尺度上的失衡,而失衡结果所导致的是社会前进步伐的减缓,主流社会对女性小脚裹起的同时也裹起了自己。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理论沿革的展现,分析不同时代伴随人类不断成长的媒介对女性主义诠释的同时女性依然受主流社会的羁绊的现状,提出以非卷入式的实践活动来改善女性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建 《中国广播》2012,(5):80-80
目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