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编辑工作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编辑”一词一直意味着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加工,修饰润色。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编排整理、修订成书。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一词的含义和功能有了变化。在出版活动中,不但需要编辑具有“案头”功底,把好政治、思想、文字关,更需要编辑勤于市场调研,在制定选题,编辑书稿过程中能把握市场脉搏,用最快速度将有用信息,化为“金点子”,拿出自己“叫卖”的产品推向市场。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编辑工作中的“静”所谓“静”,是指编辑的“案头”功底,即编辑要有脚踏实地的埋头…  相似文献   

2.
这个讲座是编辑业务讲座,但我却不谈编辑工作,谈一些编辑工作以外的事,对同志们也许有些用处。编辑是把著译者同出版工作联系起来的纽带。编辑了解了整个出版工作的情况,也就可以帮助著译者了解出版工作。我先讲讲什么是“出版”。“出版”是用印刷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把著作物进行复制,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国外称  相似文献   

3.
周国清钟情于出版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并致力于相关学术研究.他多年用心解读出版传播视域下的“三农”问题,务求获得新的视野和路径,使研究进入更完美的境界.2016年10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传播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就是对出版传播文化功能的独到表达,表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细读后,感受深刻.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多元文明。以文化传播的目的,对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进行选择、加工、传播,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基本逻辑,编辑作为一项工作应运而生,并成为传承人类文明、延续民族记忆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中坚力量。今天,职业化的编辑活动处在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才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资源,支撑着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著名出版理论家刘杲先生曾在《中国编辑》杂志的发刊词中,用铿锵有力的论断,道出了中国编辑的精神力量,“中国编辑,是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岗位,我们的荣誉,我们的责任。身为中国编辑,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振兴中华离不开出版,繁荣出版离不开编辑”。  相似文献   

5.
编辑行当,古已有之。远的不说,宋明清之际,官府聚集文人修订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这些从事修订的文人所做的正是编辑工作。当时的编辑主要是搜集资料,编排整理,修订成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编辑”一直意味着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加工、修饰润色的改造,其含义和功能均没有太大的改变。目前,随着写作手段、信息传播、出版方式的科技化、现代化,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编辑”一词的含义和功能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即不但需要编辑具有传播意义上的“案  相似文献   

6.
透视出版编辑从众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编辑是在各种出版机构从事编辑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出版社运作的核心,这种核心作用是由编辑主体和出版机构二者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编辑是对人类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加工创造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主体,是文化缔构者.出版机构则是通过整体运作,将文化和信息产品整理、加工成出版物的形式,然后使其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实体.编辑工作贯穿整个出版过程.出版业的终端是文化产品,其文化性超过了一般产品的商品性.眼下出版集团的建立以及出版社之间的整合调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7.
何为编辑的“六元” 人类的出版编辑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构成编辑活动的基本因素可以大体归纳为两部分:一是物质形态的。包括社会文化本体结构(简称“文本”)、组织收集获得的精神文化产品(简称“稿本”)和经过加工、准备传播的编定本(简称“定本”):  相似文献   

8.
一、内容加工是图书编辑加工的主体要求图书编辑加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政治把关”、内容加工和文字加工。这是同一劳动的三种表现,并不是三种不同劳动。这三个方面,也可以分别标之为三种要求,即根本要求、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政治把关”是图书编辑加工的根本要求,必须保证图书内容不得背离和超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字加工是图书编辑加工的基本要求,没有错字、错词、病句应该是图书最起码的要求;而内容加工则是图书编辑加工的主体要求。文字加工只是对于叙述主体即字词句的修饰润色,而内容加工则是对于书稿…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分量     
正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火的发现和应用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相比火的发现和应用,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人类从此摆脱愚昧状态走上文明发达之路。出版联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实现了横向的文化扩展和纵向的文化传承,促进了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融合。出版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编辑的力量,编辑是出版的灵魂。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编辑不仅充当文化的中介,而且参与文化的生产,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一、改革图书出版宏观调控机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分强调图书的商品性和出版社的企业性,对出版事业十分不利。从理论上搞清出版社及其产品——图书的性质。对改革图书出版宏观调控机制,以保证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出版工作是将精神产品,通过编辑部门的组稿、审稿和加工,赋予其一种广泛传播的物质形式,发行后在读者中传播的工作。它是以积累和传播文化为目的的。它的发展,也是以不断积累和传播文化,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动力的。由此可见,图书出版工作的本质是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夏丐尊所具有的教育理想主义和文化精英出版意识,构成其青少读物出版理念的核心内容.他确立了青少读物出版的教育中介作用和文化启蒙方向,明确了青少读物编辑的文化传播导向和人文关怀责任.其“文化教育”和“思想启迪”相结合的观念,对当今的青少读物出版有着至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编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现代传播》2006,4(4):82-85
作为出版文化信息传播的“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出版文化发展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而且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具有较深的文化洞察力。本文论述了编辑发现的概念、内涵,以及编辑发现在出版实践中的体现,对编辑发现问题作了一定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的文化事业中 ,编辑已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出版行业中的重要角色。这一角色注定了她与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文化 ,编辑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论是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 ,还是文化建构 ,都离不开编辑的参与和劳动 ,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编辑与文化的这种血缘关系 ,人们早已有所认识 ,但在社会不断改革发展、文化实现转型的今天 ,这种认识仍需不断地深化 ,编辑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建构意识还需要极大地增强。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参与文化建构的基础对于编辑与文化的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5.
江凌 《新闻传播》2007,(5):23-23
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瞭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文化传播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传播的手段。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较深的文化洞察力。《试论编辑发现的养成途径》一文论述了八个方面:历史眼光与全局意识,注意力与观察意识,好奇心与问题意识,联想习惯与角度意识,思维训练与整合意识,理论素养与辩证,系统意识,知识积累与学习意识,敬业奉献与责任意识。本刊将分期陆续发表,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子出版技术的挑战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出版界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电脑制版打破了传统的手工制版工艺,文字已采用计算机排版,而且这部分工作在程序上已由编辑部来直接完成;出版物也突破了纸介质的单一品种,磁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相继涌现,且出版形式也不只是无声的文字、图像,还包括了有形有色的、可视可听的、可复制的电子出版物。以文字、纸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期刊现已难全面实现传播信息更全、更新、更准、更快的多种要求,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以其包含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更加完美、成本低、不受数量限制等优点成为期刊发展趋势。未来的稿件多是电子稿件,即是已经数字化的稿件,文字已经录入,图像声音都已处理好,只需编辑加工即可;未来的期刊出版形式将由作者自己选择,是网上出版,还是制成光盘出版或是印刷成册出版,只是要求出版者把信息加工成出版物信息就可以了。相应地,未来的期刊编辑,不光是文字编辑,更是声音、图像编辑;未来的出版系统提供给编辑的不仅是一个文字、图形加工平台,而是一个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的多媒体加工平台,传统的征稿方式也将转变为电子征稿与集稿方式。编辑活动领...  相似文献   

17.
出版人的职业理想是和他的出版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出版的本质意义在于文化的整合、积累与传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为文化而出版,而非为利润而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印制、发行、宣传等构成出版经济流程的循环系统。所谓编辑主体,则是指通过选题、组稿,对即将投入出版生产的各类书稿进行审读、加工的职业劳动者。编辑的市场营销观,直接制约和影响编辑主体劳动价值的实现,制约和影响出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推进。编辑在市场空间中的角色定位市场是编辑主体的职业劳动空间。在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年代,编辑主体与市场运行之间的联系几乎被隔断,出版物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听命于“征订包销”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于是乎,有些人荣于出版家,耻于出版商,甚怕在涉足流通即市场之后沾得一身“铜臭”;有些人醉心于“书斋型”、“家庭式”的编辑劳作,唯恐文人的清高会在市场的搅拌下扭曲变形。缘此作进一步分析,这种变态心理中实际上内含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思维定式:即出版商是资本主义的,出版家是社会主义的。包括编辑劳动在内的出版经营被人为地刻上了“姓社”、“姓资”的烙印。历史和现实给出的正确结论是:出版商并不仅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同样也适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从出版文化积累的层面上审视,出版家未必就是社会主义的“专利”,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同样也不乏有为积累和...  相似文献   

19.
林穗芳 《编辑学刊》2001,(3):13-15,20
(上接第二期) 近代早期知名的出版机构(书局、书店、书社、书馆、印书馆等)多为外国传教士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设立,以编译西书为主要任务.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设编辑和印刷两部.道光二十九年王韬应邀入馆任编辑,历13年,主要负责翻译书的编辑加工,由懂中文的西人口述原著意思,他笔录,然后润色文字,使符合中国文法.  相似文献   

20.
“傅雷家书墨迹展”在香港举办《傅雷家书》出版后,大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为了使港澳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举办了“傅雷家书墨迹展”。展场中,摆出了傅雷的书信原件,包括家书和致友人书;他一家的生活照片;通信、文章的复印件;译稿、笔记手稿和版式手稿等。在展览举行的同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了《傅雷家书》繁体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