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诸多列强虎视中华,民族危亡,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开发西北之重要。"到西北"去成为社会关注的"国是"。先后数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形成事实上的"西北记者群",他们的考察内容几乎涉及到西北问题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民族、民权……众多记者中,佼佼者有二,当时被合称为"南陈北范",陈者,即陈赓雅,范者,即范长江,相似的考察路线、相似的出发动机、相似的考察内容,二位记者却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3.
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项目评价的重点是财务分析,以财务分析的好坏作为评价项目成败的主要指标。20世纪70年代,项目评价增加了环境评价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日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社会影响评价也逐渐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失败,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当时,文化教育界围绕着体育发展究竟应该是以武术等形式的"土体育"为主要内容,还是以"洋体育"为主要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7.
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王子云迅速向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成立以美术学者为主体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民国教育部的支持,考察团迅速成立。本文以考察团赴西北考察为主线,主要考证该团的成立与解散。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铁岭市所在的辽北地区陆续发现多面金代铜镜,其中20余面镜子的边缘刻有官府检验刻记,文字最后有一个画押。这些检验刻记,对确定镜子使用的年代、流行的地域、铜镜的特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并对了解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情况,提供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邓明洁 《出版广角》2016,(19):58-6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广播期刊正值萌芽初创期,特殊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促成了广播期刊基本形态的形成.文章以分析20世纪30年代广播期刊的基本生态为基点,探究其特征及其在既定的时代语境下履行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省南阳市档案局现存民国档案中,有数卷专门记载20世纪30年代南阳县田赋整理概况的资料,内容详尽,是研究当时土地清丈和田赋整理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王灿 《编辑之友》2016,(5):95-98
在20世纪30年代, “杂志热”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出版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而杂志的大量出现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造成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杂志,出版的时间都相对短暂,其出版与经营也颇具特色.与五四时期所出现的杂志不同,这个时期的杂志种类更为丰富完善,内容更为自由多样,无论出版者或阅读者,都体现了杂志“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出现革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教育领域,电化教育兴起,其内容专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3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电化教育开始小规模展开。本文以北平为个案,探讨抗战前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起源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专藏源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甘肃省政府、教育厅多次根据省公立图书馆呈请下令各县寄送陇上乡贤遗著及新近学者佳作。此后,历任馆长多次呈请征集地方文献。到了年月,刘国钧先生撰写《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计划书》,首次提出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年月,国立西北图书馆设立了以收集、研究并展览西北文物为目的的西北文物研究室,将有关西北的地方文献全部集中收集、使用。年月,国立兰州图书馆成立西北资料专藏,搜集有关西北地理、方志、报纸、杂志、善本、乡贤著述,并编制西北资料目…  相似文献   

14.
同珂蔚 《东南传播》2018,(1):133-13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摩登"一词风靡一时,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青年来说,绝大多数只是一知半解的外在追赶摩登潮流,而内在仍然是苦闷迷茫、易入歧途。面临这种社会现实,新记大公报决定创办一个专门针对青年人群的专刊——《摩登》专刊,以"为受尽苦闷的青年男女,寻找一条正当出路"为原则,希望把青年男女引领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为青年男女提供互动交流平台。这种问答式的社会服务类专刊以社会法律为劝导依据,开化广大青年男女,开创了媒体社会法治服务先河,为未来中国报刊树立了新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批电影刊物应运而生。这些早期电影杂志不仅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外电影与中国本土电影的原始面貌,更引领了当时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幕味》电影周刊的个案研究,以"迎合"与"引领"的视角还原其创刊的社会背景,分析其编辑理念与内容特色,从而管窥当时电影人对于电影期刊创作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幕味》周刊对当今电影期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档案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开展的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高鹏  际聃 《兰台世界》2012,(7):42-43
北四行是对近代北方四家著名私营银行即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的合称,它们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金融集团。其早期经营重点均集中于以京津为主的华北地区。盐业、金城和大陆银行均曾设总行于天津,中南银行总行虽设在上海",不过成立初期业务重点放在北京和天津"[1]238。20世纪30年代以后,北四行的主要机构先后迁往上海,是什么原因造成北四行的集体"南下"?  相似文献   

18.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上海笑舞台和平新剧社历时三载,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最成功、最著名的新剧社。该社盛演的"实事剧"具有社会写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其表演艺术也值得关注。和平社编演了25部新闻实事剧,其三大实事名剧为《凌连生杀娘》、《老五殉情记》和《莲英被难记》。实事剧在当时极受欢迎,我们可以从一手报刊资料,了解其概况,总结其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政效率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改变国家机器运转缓慢、办事效率低下而发起的一场运动。其主要内容和突破口是文书档案改革。尽管行政效率运动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国家机器良好运转,但客观上却对中国近代的档案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当时中国的档案宣传工作做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