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将逐步走向智能化、智慧化。以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媒体,引发了媒介内容生产者从人转向人与机器共同生产,内容判断标准从以新闻事件价值为判断维度走向以受众心理感知价值为维度,内容形态从形式上的糅合走向实质意义的融合,用户信息体验由以传者视角为主导到受众虚拟临场体验的变革。面对技术对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变革,作为职业传播者,要学会顺应形势,认清自我价值,与技术一起协同进行新闻内容的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新闻因其逼真和浸润带给受众更多的体验和互动,突破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在国内外发展迅速,但目前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和伦理风险,技术的革新与用户体验的提升是虚拟现实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虚拟与现实、真实与误导、特权与赋权、技术与内容的博弈是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严重伦理风险。虚拟现实新闻的热潮,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解放束缚、自由主动获取信息的乐观,这种全新形态的生活方式,使自由的未来传播形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朱琳 《东南传播》2021,(2):149-152
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而传播主体的泛化,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说、评论、转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为例,认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表现出传播数量多、速度快、内容广、影响大等巴赫金式的狂欢表征。虚假新闻的滋生主要受媒体工作者素养缺失、受众认知心理影响、社交媒体监管缺失、虚假新闻迷惑性、社交媒体开放性、政府信息管控不严等原因。为此,需要借鉴福柯的规训理论并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个方面加以细化或延伸,以推动社交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4.
洪少华  卢晓华  刘洪静 《传媒》2023,(23):58-60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成熟与落地,国内主流媒体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虚拟数字人在专业服务、偶像娱乐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出了虚拟记者、虚拟主播、虚拟主持人等一大批“数字媒体人”。针对当前虚拟数字人在主流媒体的应用痛点,可在拓展应用场景、突出情感设计的同时加速构建虚拟数字人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身份认证体系,推动虚拟数字人的更新迭代及其在主流媒体的应用完善。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应用广度和速度推动新闻生产,推动媒体信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延伸。本文以媒体实践探索为例,深入探讨智媒浪潮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智媒化赋能高质量新闻生产,提升受众和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对新闻的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7.
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怡  姜岩 《新闻界》2009,(1):76-78
手机改变了新闻摄影与摄像,将大批受众纳入到新闻图片、影像采集者的行列中.手机给记者采访带来巨大的方便,对新闻制作提出新的要求.手机为受众带来新的媒介体验,使用户同传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成为用户与新闻节目互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下受众不再单纯是受众,更多的具有用户特点。网络小说营销可以利用受众的可控性,明确受众群体,写作上做到迎合受众又不完全商业化;营销推广上可以利用数字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广泛应用。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是主要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其信息传输迅速,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使得传统的电视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技术的优秀都得以发挥,同时还规避了其自身的缺点。本论文针对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又相互独立平行的体验世界,其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可以部分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拓展了用户对信息的感知维度,代表了人们对于新闻传播技术和创新的追求,为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短视频是近年来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众可以毫无负担地接受其传播。同时短视频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新闻内容,最大限度地了解相应事件的开端与发展。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条件,但在具体的变革与融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多创新。为了推动传统媒体的发展并保持其主导地位,应积极借鉴短视频的发展模式,使传统媒体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  相似文献   

12.
赵耘曼 《传媒》2018,(12):65-66
"现场新闻"是融媒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产品.与传统现场相比,这种现场是真正的现场、全面的现场、受众的现场."现场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产生模式,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提高了传播效果,对媒体、受众和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新闻"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规律下,提高这种产品的理论化水平、提高现有媒介技术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用户参与互动的水平,朝着融合新闻生产平台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新闻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新闻的受众日益增多,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内涵网络新闻,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新闻传播载体向网络用户发布新闻,其新闻的发布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二、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1.来源广泛网络新闻的来源十分广泛,可以从报纸或电视上转载,也可以转化数字文本。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民  相似文献   

14.
李颖异 《青年记者》2016,(36):91-92
从工业社会到共享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传媒环境在改变,传播技术也在革新,但唯有受众一直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点.互联网语境下,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曾经作为“靶子”的受众已然变迁为用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用户力量开始凸显,传统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性思维回归等因素的冲击下已经与当下的媒介环境格格不入,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当下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体验优化与重构的有效路径是拥抱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洞察传播环境和用户属性的变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基础,通过打造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构建用户社群和跨界传播来提高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可视化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其融合为数据解读和信息传播提供了革命性的变革手段。然而,当前信息可视化中数字媒体的应用仍面临着技术融合的表层化、用户体验和互动性不足、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薄弱等问题。可以从深化技术与内容的融合策略、优化用户互动性与体验设计、强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等角度入手,实现信息可视化质量的提升、用户体验的增强和数据安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的新闻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内容上具有多义性,二是形态上具有多维性,三是在开放的状态中与受众互动互生,四是在多层的关系结构中与受众紧密接触。本文从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入手,分析数字技术对于新闻传播转型所起的推动作用,并提出数字时代进行新闻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范明献  李昂 《新闻战线》2023,(17):33-35
融合新闻呈现可视化、移动化和交互化趋势,新闻题材偏向重大社会热点并在叙事上多采用个体化与情感化策略。未来,主流媒体须加大前沿信息传播技术在新型融媒产品中的应用,注重用户体验,并扩展适用题材领域来推进融合新闻生产常态化,推动融媒产品形态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基于受众主体地位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开展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开始在新闻议题、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互动过程中,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就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章丽 《采.写.编》2021,(12):12-13
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研发手段实现模拟并拓展人的智能的相关理论和运用的技术科学,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了新闻传播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传播生产模式在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针对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生产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方式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场景兴起,万物互联——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的广泛运用,使得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日益场景化。本文从"时空"与"情境"的复合维度厘清了"场景"的概念,提出了当前新闻媒体场景化应用的主要思路:既要满足用户类型化的常规性需求,又要寻求其场景化的随机性需求。从新闻传收模式、受众场景体验、商业消费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闻媒体场景化应用的必然性。场景化的传播可以在新闻采集方式、新闻制作形式、新闻传播样态、新闻获取场景四个层次上拓展,以实现用户不同场景的感知与信息的适配,为新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