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主要是为讲解文字的形音义或语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而编纂的。为了告诉人们关于字和词的意义和用法,就需要释义。释义是否准确是衡量一部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古代字书与现代字词典不同,它不但用文言文注释,而且有一定的释义方法,常用的有义训法、形训法、音训法、书证法等等。  相似文献   

2.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2):59-61
11八(丷) "八",会意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八”基本上是一撇一捺,大都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因此,“八”就是“分”的意思.小篆“八”像是两个人背靠背,也有“分别”之义. 如今,“八”分别之义已经被“扒”得干干净净,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结果,当然也是一借而不还了.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4.
辞书概述     
辞书是字典、词典和各类专科辞典的统称。自从近代生产“词典”(或辞典)这个名称以来,字典和词典之间相对地有了界限。众所周知,当今的字典古时称作“字书”。字书本指解说文字形、音、义的著作。字典以收字为主,主要收录单位是字,说明单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而词典以收词为主,主要收录单位是词。一般词典除收词外,也收一些词组和成语。但是,由于汉语的词和方块汉字之间存在差别,一个词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三个字。这就使字典往往要收录一些复音词。换句话说,词典要用单字领头,由单字带出复词、词组和成语。总之,字典与词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有差异和不同功用。中国字书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也很多。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最早一部字书是《史籍》15篇。收字约九千余,相传出于周宣王时太史籀之手。《史籀》作为我国周朝史官教儿童认字的启蒙书,是字典形成前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新华字典》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字典,它集前人字书之大成,在字的音、形、义的注释上,是审慎、准确和精当的,但也有个别疏误处,现提两点如下: 1、关于“亢”字的写法——过去的字典、词典都写做“(?)”,而《新华字典》却写(印)做“冗”(?)”。按:“(?)”字下边应是“儿ér(?)”,不能是“几jī(?)”上边应是“宀mián (?)”,不能是“冖mí(?)”。“宀”俗称“宝盖”,甲骨文作“(?)”象形为屋子的意思,下边的“儿”为古“人”字。《说文解字》注解“(?)字时说:“散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也”。坐在屋子里不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 ,成书于建光元年 (公元 1 2 1年 )。全书共十五卷 ,收字 935 3个 ,其中重文 1 1 6 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 ,分为 5 40部 ,首创部首排检法。字体以小篆为主 ,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则列为重文。依据“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解说每个字的形、声、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中国收字最多的字典是由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编纂、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 ,1 986——— 1 990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全…  相似文献   

7.
许慎(约58—约147年) 文字是探讨和交流学术的基础,做学问须从掌握文字开始。清代学者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东汉许慎编辑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若要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史哲等学问,就必须研读《说文解字》。从编辑史的角度看,它是我国字书的先河,为后世编辑字典词典奠立了始基,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相似文献   

8.
1、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蜘蛛那样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那样,采百花酿甜蜜。2、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3、陈善的“出入法”。钻得进去,跳得出来。4、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5、克尼雅日尼的“有无法”。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正> 0.1字书、辞书、工具书是中文工具书研究中出现的三个不同概念,这三个概念无论就历史、理论以及目前的实际运用中,都存在一些不够明确的情况、理解和用法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加以考证,以区别各自的界划,从而使中文工具书的研究在最基本的概念术语上达到较为一致的看法。1.1“字书”一词,有两个比较早的出典。一是《魏书·江式传》:“……式于是撰集字书,是曰《古今文字》”。二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两晋以往字书,  相似文献   

10.
王珏 《兰台世界》2012,(30):30-31
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心脑均为心理器官,这与“思”是会意字是一致的,也与汉字、汉语的反映大致相符.“思”字在传世《说文》中为形声字,而在唐代文献《说文》引文中却为会意字.元明清诸多字书认为“思”是会意字.  相似文献   

11.
陈恒  庞爱忠 《新闻窗》2014,(1):63-64
含义,是和字面义相对而言的,它是透过字面义表现出的附加意义。例如,“时装”有“高档服装”的含义,“刻舟求剑”有“拘泥不化”的含义等。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区别了符号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意义”: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应该说,当一个文本脱离了作者进入大众传播后,便不再受作者控制,每一个文本的读者、依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生产性解读,形成自己的解释意义。含义,就是隐藏在文本意义之后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翻阅辞海,想看看先哲先圣们对“忠诚”二字有多少高妙深彻的诠释,我想用这些诠释去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人。其实,人世间还有一本无字书,无字书往往与有字书互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薄厚有别内容形形色色而已。屈指数来,我与文珊同志的忘年交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就觉得这个八十老翁是一本很厚实的书,通过与他的交往,我陶冶了情操,扩展了视野;增加了修养,提升了境界。我从他身上至少读出了三个忠诚:对党和组织的忠诚,对工作和事业的忠诚,对亲人和朋友的忠诚。  相似文献   

13.
刘卫芳 《大观周刊》2012,(51):25-25
通例归纳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历史文献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关于“例”的总结及阐发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经学家对于“《春秋》义例”的归纳,为历史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不在于经学意义上的“义例”归纳.更多关注于那些阐明文献内部理路、指示文献研究通则的著作.以期说明这些文献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的现代新闻工作者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而学点古代文法很有必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六义”,即六条写作的要求:一是“情深而不诡”,即感情深挚而不虚假:二是“风清而不杂”,即思想健康而不混乱;三是“事倍而不诞”,即事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直而不回”,即意义正确而不含糊;五是“体约而不芜”,即风格简练而不芜杂;六是“文丽而不淫”。即吏辞优美而不矫饰。这六条写作标准,既包括了对内容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形式的要求.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字书,是研究汉字的最重要典籍。《中国青年报》2002年8月14日9版《汉字是个好老师》5栏下数34行是这样说的:“萧启宏是不是沿袭写了《说文解字》的许缜等古代大家们?”实际上,《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而不是“许缜”。许慎.字叔重,古代人的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慎”“重”就是同义互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在首都某大报的大字标题上赫然出现了“打de”词组,叫人读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此词组为何义。 读了正文,方知“打de”乃“打的”也。“打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词,意为“叫出租汽车”。据英文音译为“的士”。“打”在汉语中有20多种意义,其中包括“买”,如打油、打车票。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两字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文中指出"■"和"■"作为一字异体,在用法上虽存有通用之处,如都可表灾咎义、治理义和割刈之义,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表治理之义时多用"■";而"■"可作为方国名"辝"的省写,也可读为"?",表女性年长或尊贵者。关于"■",过去学界多将其与"■""■"等字混同。文中指出"■"与"■"为一字异体可能性较大,可隶定为"?"。其与"■"区别明显:字形上,"■"是镰刀形农具,而"?"是一种挖凿之具;用法上,"?"与"■"未见有通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食追)”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粉制类点心的通称,制法可蒸可炸,原料也随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最大特点是形状外凸,以球形、丸状最为典型,故其命名主要取义于“(追)”的聚集义与外凸义.其中“焦(食追)”乃宋代元宵节盛行的烤制点心,以其便捷和富有吸引力的售卖形式而备受宋代市民欢迎,更为宋代舞队“乔焦(食追)”(或称“焦(食追)架子”)所仿效,成为南宋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因“(食追)”与“鎚”字形相近,故部分典籍将“焦(食追)”误作“焦鎚”.  相似文献   

20.
《论语·微子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往的注释家均把“不”字解为否定副词,同弗。“不勤”,就是不勤劳;“不分”,就是不能分辨。其实清人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卷四“助语用”‘不’字例中就已指出“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