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刘庆会 《军事记者》2005,(12):61-61
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两封信,那是《解放军报》社编辑老师给我寄来的退稿信。虽然4年过去了,但我把这两封信视若珍宝,一直珍藏着。因为正是这两封退稿信激励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
1986年3月19日至5月11日,我在《淄博日报》上,为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干部王延礼寻找失散59年的姑母一事。搞了一组连续报道(共7篇),最终使他们亲人得到团聚。在1986年的山东省好新闻评比中,这组报道中的通讯《千里寻亲记》,被评为一等奖。 1986年3月17日下午,分管读者来信的编辑,拿着刚刚收到的一封来自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的信,找到我(我当时在读者来信部工作)说:“这封信是辽宁的一位名叫王延礼的同志写来的,他要求我们在报纸上为他刊登个寻人启事,并说明随后给我们寄来10元钱,作为刊登费用(钱已如数退回)。他问我:“这封信怎么处理?”按照惯例,这类来信应该转给广告科处理。但是,我当时出于对外地来信的好奇心,便把这封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信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下列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收到的大量读者来信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批评我们某些图书在语法、修辞、逻辑和标点上的混乱现象的。有些热心的读者,还千里迢迢给我们开来关于某本书的错别字清单,甚至列出多达数页的正误表。从一些来信措词之尖锐来看,读者对这一类“书疮”是深恶痛绝的。特别是一些小读者在信中就这个问题向编辑和作者叔叔、阿姨、老师发出的稚声呼吁,读罢令人心痛,不禁汗颜。遗憾的是,我们的一部分编辑和作者同志,对这个问题迄今仍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有鉴于此,我们特将胡乔木同志不久前关于提高文化修养问题的一封信转载在这里,请同志们认真一读。作为以文字为工具、以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职业的书刊编辑和作者,我们应当象乔木同志在信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书刊文字上的舛误,看作“究竟是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和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水平的一种表现”,并充分认识其“对读者、作者自己和后来的作者编者影响非浅”,从而下决心、花气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我们出版物的文化水平。乔木同志在信中提及他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我至少看过五遍,待印发后仍发现有多处语病。”为此,他在信中希望周扬和张光年同志多提意见,以便在《红旗》上公开发表以前再作一次修改。当这个重要讲话以《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为题在《红旗》一九八一年第二十三期上发表以后,我们和原来印发的讲话稿对照了一遍,发现改动之处又有六、七十处之多。乔木同志这种对文章斟字酌句、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严肃态度,十分感人,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大力提倡。现将有关文字方面的部分修改之处对照抄录附后,供同志们参阅。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同志一向关心编辑、出版工作,经常针对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人民出版社内部刊物《求精》今年第42期集中刊载了乔木同志有关编辑、出版工作的八封信。现转载于此,供同志们学习。认真阅读这几封信,对于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改进出版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小陈同志: 你多次的来信来稿都收到了,因为外出采访一直没有给你回信。记得你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相信我不是失败者。”这话说的对,有志气,我也有同感。 34年前,我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农村青年。天阴下雨,不能下地,就学写稿,想当山西日报通讯员。但不知怎么个学法,就给编辑写信询问。信封上的“编辑同志收”写得歪歪扭扭,把辑字错写为“缉”。我家住在离县城40多里的一个深山沟,信是托人捎进城里的。半个多  相似文献   

8.
陈原 《出版史料》2005,(4):31-31
新善同志:编辑部的事不及长谈,你们已在抓长远计划,将来总会有一天方针任务重新确定一下,就可以落实了。我以为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总编室(调度和秩序)和出版部(在一定条件下,编辑工作易上轨道,但出版[生产]则是关系到整个社命运的)。我听不知什么人说,出版部改为出版处(不是出版部的人说的,也许不确),我以为不改为好,一则习惯,二则部、处有所不同(正如中央机关司、局有所不同一样)。总编室还得加强,对外(主要对作者)要加强,那种拖拉作风———不是总编室,而是各编辑室发生的,如来稿不处理,等几个月不给作者答复的那种作风,应当在总编室督促…  相似文献   

9.
我手头有一封1984年11月18日胡乔木同志写给萧乾和我的信。这是复印件,原件已捐给清华文库永久保存。说来,胡乔木还是我的清华学长呢。  相似文献   

10.
近数年来,出版界欣欣向荣,书报刊物,五光十色,大量涌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是,最近读了胡乔木同志给周扬、张光年同志的一封信,联想到不少出版物中较为普遍存在着的学风不够严谨的问题。胡乔木同志指出:在文艺出版物中发现不少作者和编者不很注意语法修辞上的失误,甚至错别字也不少见。他认为:“这不能算是文  相似文献   

11.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月12日给刘建勋、韦国清同志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办好一张省报,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两年来,广西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遵照毛主席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报纸工作。使报纸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跟上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大跃进的步伐,基本上做到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全区工作,全体人民,起着“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成为党委的一个有力的宣传工具。毛泽东同志的信,不但给我们指出了办好一张省报的方向,而且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成为推动我们改进报纸工作的巨大力量。在我们见到毛泽东同志这封信以后,立即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学习这封  相似文献   

13.
10月中旬,光明日报社在苏州市举行全国地方记者会议,18日,记者部主任金涛宣读了总编室主任助理何东平代表总编室写的一封信。全体与会者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家说:字字行行情真意切,对当前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新闻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一位老记者站起来提议:以大会的名义给何东平发封电报,感谢总编室的同志对我们的帮助、支持!这个提议当即被采纳。经向《新闻记者》杂志社推荐,征得本人同意,特将此信摘要发表。信中提及的马雨农为该报总编室主任,刘志达、刘仲祥为总编室副主任,张慕勋为记者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1984年7月25日,胡乔木同志致函教育部,倡议在一些高等院校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并研究编辑学。根据这一倡议,教育部1984年9月最先批准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建立编辑专业并开始招生。胡乔木这一有远见的大胆创举,很快在教育界、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其后,陆续在其他高等院校也相继创办了一些编辑出版专业。  相似文献   

15.
编后记     
这期刊载了胡乔木同志的一篇讲话,特向大家推荐。要开展编辑学的研究,要在大学中开设编辑专业,都是乔木同志首先提出的。本刊创刊号上就曾刊载了乔木同志《关于编辑学和在大学试办编辑专业》的一封信。本刊创刊后,乔木同志一直是经常翻阅的。这次讲话,又提到了本刊。这对本刊的编者、作者、读者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期还转载了卢嘉锡先生的文章。作为著名科学家,在百忙之中,卢嘉锡先生还十分关注科技刊物的工作,并提出了他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编辑同人学习的。卢嘉锡先生的文章原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我们转载,也是对兄弟刊物的创办表示祝贺和相互支持。有些兄弟刊物由于新办,或专业的面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7.
胡绳同志在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二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致友人书》中,强调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有一个坚定的哲学基础。对此,杨献珍同志在给文化部党校副校长孟一川同志的一封信中深表赞同,并认为也完全适用于文艺工作者。我们认为,胡绳同志和杨献珍同志对史学界和文艺界提出的这个要求,也完全适用于我们的编辑人员和广大作者。现将《光明日报》今年六月二十四日发表的杨献珍同志的信及胡绳同志《致友人书》的摘录一并转载,以望能引起同志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面前的这张便条,是1937年10月27日红军西路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徐一新写给救助他的甘肃高台县百姓周占勋的。便条的内容是这样的:民国二十六年蒙马难,不幸流落于南山高台肃州一带,多承周占勋先生救济危难之中,并慷慨解囊助资旋里,对吾人表极大之同情心,凡我同志对该老先生及其家属应予以优待及保护。谨此留书。前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谋部主任前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抗日联军西路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徐一新(俄文签名)1937.10.27同样内容的便条还不止一份。我们在甘肃省档案馆馆藏中就查阅了4份内容相同的便条的抄件,…  相似文献   

20.
张霞 《出版广角》2012,(10):16-17
正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步入企业化环境下的总编室如何优化岗位职能,进一步发挥现有出版资源的潜在作用,为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出力献策,成为总编室主任思考的首要问题。总编室作为我国出版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一直在出版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出版社编辑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社长、总编辑的办事机构和编辑业务管理机构,在社领导和编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