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诸多前人发明电影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抑或是为了给单调乏味的人类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我们无从了解。而敏锐的人类学家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光与影结合的技术在田野调查、教学研究以及保存异文化模式方面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表现空间。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概略回顾了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并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了分析。对人类学和纪录片这两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语境的不同解释也作了一番探究。此外还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参与观察”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以及未来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纪录片"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科学性是人类学纪录片概念及学科能够确立的前提条件,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主题包括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生物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陈树超 《东南传播》2021,(1):144-146
"声音景观"是近年来关于听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已然进入了诸多研究领域,为艺术传媒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纪录片的诞生与发展与人类学具有较深的渊源,引入听觉文化的视角,从具身性感知构建的思路入手,分析声音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对研究地域文化题材纪录片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影视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民族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影视与人类学的结合,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记录和保存,同时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再现和阐释。本文运用影视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记录中国秦岭山脉深处农村婚嫁习俗的纪录片《婚事》,解读其所蕴含的影视人类学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手法,以及充满影视人类学的影像语言。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是两个本体,而在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文化属性与影像的本体属性同等重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历时两年摄制的《第三极》是一部大受好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基于受众本位的视角,以5390条影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1软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极》的成功得益于参与关系的建立、生态文明的传播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但也存在人类学方法论缺失的问题.为了使相关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能进一步发展,建议基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出发,深描研究对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6.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鑫 《青年记者》2020,(5):56-57
纪录片是“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性。BBC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包含了“他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真实认识和内在想象。本文选择了2000年到2019年32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通过对样本纪录片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国形象在“他者”视野中的变化以及中国形象“他者”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系列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真实记录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黑龙江省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客观真实的影像记录,包含音乐、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俗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片以文化关怀的视角,记录一个民族在文明进程中的瞬间,用朴素真实的影像引发受众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芳男 《新闻世界》2012,(5):202-203
电视纪录片记载着文化的变迁,是用来宣扬、展示、传承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最佳的节目形式。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让我们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世界的机会,也因此架起了人类沟通与交流的桥梁。笔者结合全球化热点趋势,分析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彭燕飞在仲国电视》(98.2)撰文,对人类学题材的纪录片进行思考。作者认为,《最后的山神》、《沙与海》、《回家》等一批作品与国际上的经典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巴卡丛林中的人们》等均在远离文明态的现代地带倾注了人类学关怀,体现了纪录片取材策略的两个转变:世界意识和真诚的受众关怀。主要体现在:1.边缘化题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将边缘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2.边缘化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生存发…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翼  李明月 《青年记者》2017,(29):71-72
人类学片是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加以研究人类学的方法,并用影视学手段表现出来,主要是侧重于民族、民俗、微观的视角来对人类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分类上讲,人类学片分为资料片、教学片、研究片以及商业片.其中,资料片是以影像档案馆的方式向受众传播,而教学片则更加侧重于内容及其方法的展示.论及人类学片的功能与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哲学人类学》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第一,系统性。韩民青通过对系统方法的研究,把系统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横向的“系统”或“体系”与纵向的“过程”或“历史”。他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是系统与过程的统一,哲学人类学要全面把握人类,就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侧面对人类进行全方位研究。《当代哲学人类学》从横向的系统关系人手,先剖析了人类所处的内部关系即人类自身的组合方式,后又剖析了人类所处的外部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同时,该书又从纵向的过程关系入手,探讨了人类的由来、发展与归宿。纵横结合的…  相似文献   

16.
当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因为业界学界商界众星拱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于已有的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的探索,是时候从文艺美学的视角进行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中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思考了。本文试图从文艺美学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审美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探讨如何使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能够进入思辨的创作模式,得出人类学纪录片更清晰的创作规律和方法,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续上期) 四、近十余年来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观察 中国民族志电影从1950—1970年代一直偏重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记录,直到近十余年才转向不同族群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记录,这一转变使中国记录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得以和世界合流。(31)1991年出现的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除了《望长城》以外,还有首次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和获金熊猫奖的《藏北人家》等。当“转轨”还是“对话”的争论仍然困扰着国内纪录片界的时候,人类学纪录片却以丰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悄然溶入国际化文化语境并在西方观念主导的纪录片领地逐渐占据了…  相似文献   

18.
韩振亮 《新闻传播》2009,(8):101-101
影视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的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影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人类学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是对文本人类学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9.
文艺活动是人类的文化存在方式之一。大凡人类的文化存在,今天被统统纳入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因此,作为研究人类文艺活动的文艺学,与人类学存在互阐互释的意义关系,而文艺学和人类学天然的学科亲缘和共同的学科目标决定了这两门学科具有互补互证的内在可能性。中国学术界开始思索文学艺术与人类学关系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先秦文学领域,不少学者尝试着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诗经》、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