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来自复旦大学的一条新闻“四人帮”覆灭后的第二年夏天,俞自由从淮北回上海来报社看我。当时清查“四人帮”余孽的运动正在进行,报纸工作百废待兴,忙得不可开交。“你听说复旦大学出了一件新闻吗?”小俞问我。她现已去美国攻读经济学,当时则是中共安徽蒙城县委副书记。她和她的丈夫赵国屏、哥哥赵国通,都是很有才干的青年,也都是我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3.
庄电一 《报刊之友》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4.
韩国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别经典的台词,被我顺手抄了,总想着引用一下,先放在这里再说:“电视既是表,又是台历。又是学校,又是房子。又是教会,又是朋友。又是爱人。”虽然说的是电视,我看可以推广到传媒,然而,去他的电视,去他的传媒——我想说的是,统统是狗娘养的!活在  相似文献   

5.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6.
由于编辑业务的关系,我结识了某地方报社的两位记者。他们写的《为真理而斗争的女战士董秀芝》于去年九月十一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了三百多封读者来信,其中不少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反对林彪、“四人帮”的英雄人物,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年之后才得以平反,并且还留了一条“有错误观点”的尾巴?为什么她出狱之后的医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8.
庄电一 《今传媒》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9.
作为报社新闻版的编辑,我每天都在等待着那种看一眼就被抓住的新闻照片。如果在摄影部送来的稿件中能找到一幅这样的作品,我便觉得对整个版面的筹划有了一半的信心;如果一天里能有两三幅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我就真有点喜出望外了。 在我的案头上积压的照片有几十幅之多,都是失败之作。“矮子里拔将军”,已发表的一些照片也仍然是见了报的“矮子”。面对这些以反映企业活动、职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经济新闻照片,我想到了这  相似文献   

10.
一首很流行的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种被歌手演绎得非常充分的热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需要拥有一双“慧眼”,去识别、去分析、去理解、去参与。这种需要,对于负有引导人们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有些文科毕业生来报社实习,仅几个月时间,就发出“搞新闻采编没劲”的感叹。言下之意,采采编编并非做学问,毋需有“学富一车”之功底。他们有这类想法也不足为奇,就在我们新闻界内部持这种观点的也为数不少。当年,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实习时也这样认为:天天看一大堆通讯员来稿,日日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定格,总觉得枉学了五年什么“学”呀、“史”呀、“论”  相似文献   

12.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13.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三月份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人民铁道报组织记者进车站,上列车,采写一些亲眼所见的报道,在推动铁路文明建设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文明月”开始以前,就有旅客给报社写信反映,有些列车的厕所经常锁着,成了“厕锁”。也有人反映,有些车站的便民措施只在墙上挂着,实际上并没有实行。过去,报纸也曾批评过这样的事,但被批评单位往往只承认“情况基本属实”,而没有加以足够重视。“上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报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尤其是地市报纸之间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联系似乎更为广泛。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搞好协作,对于办好报纸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种联系、协作,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不能太滥,滥了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灾。据一位新闻界同行告诉我,他们报社和十多家报社建立了联系,别的不说,光报社领导每年为应付什么“年会”、“协作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就花去了相当多的时间。还有一家报纸的一版上,一次刊登了两条该报参加“业务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的消息。有位读者批评说:“别看报纸经常批评‘会海’,其实他们也经常‘下海’。”再说,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开会并不是唯一的好方式。比如把会上  相似文献   

16.
晓波同志:几次来信都收到厂。你转业后到市报做了编辑,大家都很高兴。你思想上有些苦闷,我看主要是对编辑工作的严格要求,一时还不适应造成的。你选稿不当,上级对你批评;修改稿件不慎,作者责难;校对不细,出了“洋相”,被在全社公开“点名”。这些对你是有些难堪。但从长远讲,这_批评对你是有好处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你会认识到,这是对你J爱护_你说,这样的‘叫。事”就如此严厉批评,有点想人通,我看恐怕问题就出在你的这种认识上。其实,你说的小事,作为编辑决非小事、你可能还记得,报社的同志有句“行话”,就是“编…  相似文献   

17.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8.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地市报同仁(包括通讯员)被这样一句话所困扰——“小报抄大报”。虽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县市报等其它小报,由于地市报较之其它小报来说,历史较长,影响较大,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个问题更突出,压力更大,有必要研究一下。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地市报是抄大报的,连排版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都要对大报,而且不能走样。那时候不抄是不行的。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