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颖 《新闻前哨》2009,(4):77-79
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在工作、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示出一系列有别于早期华人移民的新特点。调查显示,美国华人新移民表现出对祖国的自豪感及强烈的情感、文化羁绊,中华文化在当地华裔族群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
郭鸿昌 《图书馆杂志》2001,20(11):60-62,12
1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概述从1820年起,中国人开始陆续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创业。到现在为止,美国华人是亚洲所有移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早到美国创业的亚洲移民。近两个世纪以来,美藉华人已经完全融入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初的中国移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在美国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和餐饮服务业。二战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才在美国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3.
从没有哪一次美国大选像今年这样"重视"中国,华人选民也从未像今年一样成为大选的关键力量11月5日上午,在弗吉尼亚州的一所中文学校,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会长、曾出任2008年奥巴马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的薛海培碰到了前去为父亲拉票的罗姆尼的两个儿子。当两人请大家提一两个问题时,现场的华人家长报以嘘声。薛海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美国华人在表达他们对罗姆尼炒作"中国议题"的不满。  相似文献   

4.
自华人进入美国开始,华人形象便被歪曲和丑化,形成种族刻板形象(racial stereotypes)符码.华人男性刻板形象被定格在两个极端:"黄祸"与"模范移民",或邪恶、狡猾或女性化.华人女性的"他者"形象同样极端化:"莲花"和"龙女",或狡诈、放荡、性乱交或必然的自我毁灭.美国华裔作家无论其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程度如何,均表现出为打破白人读者长期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关于华人的刻板形象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反话语’的对抗性写作".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因“把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而声名大噪的美籍华人女科学家陈晓宁,近日遭到众多美国华人科学家的抨击一迄今为止,已有79名华人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上署名,对她和她的“回国壮举”表示质疑。 这封在互联网上张贴并广为流传的公开信,批评国内媒体对陈晓宁的报道“存在许多不实和夸大之处”。 陈晓宁带回中国的三大基因库,曾被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文报纸是华人接触的主要母语媒体.据统计,美国华人移民约270万人,阅报人口近1007Y.当前美国华文报纸有50多家,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城市,大大小小的中文报纸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①  相似文献   

7.
陈乐 《新闻记者》2005,(11):54-55
一、澳大利亚华文媒体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在澳大利亚2000多万人口中,华人已超过55万。但实际上可能有近百万人,因为其中不乏以其所在国国籍登记的东南亚国家难民,或是第二、第三代已拥有澳洲国籍的华人后裔。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华人移民首要定居国之一,而且华人移民人数仍在不断攀升。随着新移民人数的上升。华人已成为了澳大利亚重要的少数民族,华文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在澳洲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李思乐  刘娅 《青年记者》2017,(8):115-116
19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日渐萧条及大量廉价中国劳工人美等因素,美国排华运动此起彼伏.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及十年之后的《吉利法案》让在美华人的境遇雪上加霜.为了维护华人权益,有一个人选择了抗争,他通过巡回演讲、办报、组建华人政治社团等方式宣扬中国文化,回击对华人的污名化,争取合法的公民权利.这个人就是王清福.《纽约时报》等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其的各种报道多达数千篇,足见其在当时美国所拥有的影响力.他被《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作者张庆松博士誉为“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最活跃和最有贡献的社区领袖”,①并入选了《纽约400名人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档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新闻栏目,《华人世界》已成功运行11年有余,栏目在塑造海外华侨华人形象,加强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联系,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露德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家,她的创作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将艺术的虚构性发挥到极致,以彰显人物的鲜明个性.《千金》和《木鱼歌》是林露德传记小说中的杰作,她以美国华人移民史为背景,凭记忆和想象刻画出具有光彩个性的历史人物,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华人移民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华人图书馆学家李华伟先生的八十华诞之年。广东图书馆界及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CALA)共同举办了其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从人品、专业经验、期待传承的问题三个角度全面介绍了李华伟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黄韧  刘璟 《文化遗产》2017,(4):102-106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在1924年以前,加拿大西海岸地区的唐人街因为政策制定、劳工短缺、市场需求、资源配置与社会组织的原因,形成了城市、矿山与农业三种互补相生的唐人街;具有显著的生态性族群经济特色。1924年到1947年的《排华法案》实施期间,华人经济与生活遭受了来自政策和民间双重严重打击。华人的族群经济和就业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于社会的歧视,华人劳动力只能被迫流向以餐饮为代表的有限几种行业;这造成了中国文化开始其本地化和加拿大的其它文化接受华人文化元素的双向互溶过程。北美的各个唐人街就是见证这一变化过程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是美国图书馆界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族群图书馆员协会之一。研究发现,为维护华人图书馆员群体的权益,打破族裔职业藩篱,该协会通过参与主流社团的对话、联合其他少数族裔图书馆员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事务等形式提升华人图书馆员群体的地位。此外,该协会还积极利用族群文化背景的优势,与祖籍地中国进行多元的互动,在美国与中国图书馆界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中美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与《华女阿五》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给美国主流读者呈现了华人的勤劳、节俭、诚实、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等优良品质,树立了华人的正面形象,成功地解构了美国主流文化中丑陋、愚昧、邪恶的华人形象。然而,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影响下,作者有意无意地用东方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父辈和中国文化,固化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新的华人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5.
早期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的族群性是根据其历史性集体记忆建构而成的。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商业平台作为"中国性"场域而进行的正统性实践,逐渐地形成华人社区的一种文化惯习。本文尝试运用民族志访谈法和文化资本理论,针对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张,坐落在加拿大中西部的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市第20号大街的粤菜餐馆——翠满楼(The Mandarin)进行个案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华人移民食品口味选择并非是一种仅仅满足生理因素的行为,更是一种反映了当地社会和历史进程的集体性的"原乡"文化记忆。本研究冀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讨论在加华人是如何通过个人身体化的记忆在商业行为中建构正统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资本。我们试图揭示在加拿大语境中的族群景观空间内,个人将内化的中国文化来建构中餐的"正宗口味",使之具有文化资本性的实践经验。我们也将尝试把握餐厅是如何成为文化资本货币化过程的场域。  相似文献   

16.
郑天亮 《新闻战线》2012,(10):91-93
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形象的建设往往是一种话语的建构过程,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华人节目,进一步促进华语文化圈内部文化互动和沟通,克服文化模糊所产生的焦虑感,助力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华人形象的整体塑造。  相似文献   

17.
在海外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一张张名片;海外侨胞在海外的一言一行,对中国的形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达国家吸引移民政策的双重推力之下,中国持续出现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不断增多,并日渐成为国际移民潮中引人注目的一支。就这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专访  相似文献   

18.
原教育部全国高校图工委常委、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系主任来新夏教授日前收到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的通知,被授予图书馆服务“杰出贡献奖”。“杰出贡献奖”是该协会的最高奖项,每年授予一位对图书馆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并具有领导才能的个人。中国大陆在三十年间获此奖项的仅有二人。七年前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庄守经教授曾获此奖项,来新夏教授是此荣誉的第二位得主。来新夏教授荣获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杰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9):62-66
19、20世纪之交是美国历史上颇为严重的排华期,面对华人人口及受众处于锐减的艰难生存环境,美国华人报刊发展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本文试从移民报刊"多元化"功能理论视角以及相关报刊的文本分析来诠释这一时期华人报刊取得发展的原因,并依此对当下海外华人报刊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她生于台湾,学成于美国,嫁给德国人,任公职于台北,现在香港做教授。她属于中华文化,也属于整个华人文化圈——今天能同时在两岸之间及新、马及美国华人世界中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文人,鲜有能与她比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