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军事记者》2008,(1):53-5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3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2.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媒介公信力影响要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所谓媒介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凝聚在媒体上的普遍社会认同。通俗而言,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体的“信用”问题,可信赖是最重要的公信力维度。同时,公信力也表现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公信力的形成,贯穿于传播的整个过程,观众对媒体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着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9.
广告刊播与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为最直接、最关键因素。刊播广告能够壮大媒介的经济实力,有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但是,刊播广告有可能造成广告商控制媒介,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存在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和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问题,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有损媒介公信力。珍惜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势在必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析我国受众的媒介公信力评价,以及公信力评价对公民政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比较媒介可信度与媒介表现这两个常用的媒介公信力指标对四个因变量的预测效度.数据分析显示:1)电视仍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形式,互联网的可信度仅高于杂志;2)媒介公信力评价与社会问题感知、政治犬儒主义情绪、对新闻深度处理策略和个人意见表达均有显著关系;3)媒介表现评价对四个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于媒介可信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媒介公信力足指媒介赢得受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它是一种心理指标,反映公众对媒介的评价,是媒介市场化生存的重要根基.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媒介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中心期待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石晓峰 《新闻窗》2013,(1):54-54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今,随着以微博所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据《小康》2012媒体信用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  相似文献   

13.
云海辉 《新闻界》2006,(4):31-31,29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在受众和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媒介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已成为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树立媒介品牌的关键”,①是衡量媒介“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4.
媒体公信力是指受众对媒体的认可与信任,是媒体影响力的最终表现。核心价值观是微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是提升微媒体公信力的根本。由于媒体之间不断竞争与融合,微媒体只有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为根本,才能在媒体价值观念上实现全面提升,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公信力,发挥导向作用,增强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在媒介竞争融合过程中获得生存优势,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一种信任程度,是媒介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建设传媒公信力是当前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热点。
  首先,需要把握传媒公信力的变化趋势。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来看,媒介公信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最近七年的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公信力下降这一趋势。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可供公众选择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二是公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也在提高;三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带给公众观念的转变;四是媒介自身功能的转变--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公众对媒介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是两个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产生的,是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提出并一再得到强调。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17.
提高媒体公信力,提升舆论引导力,是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体的“信用”问题。观众对媒体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弱,取决于受众对报道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4):93-100
领导干部社会形象的形成,根植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客观形象",依托于中介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社会感知和公众认同的"舆论形象"。因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社会形象构建,不仅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客观行动,也来源于社会舆论的参与塑造。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也生活在媒介社会。媒介传播从媒介渠道类型、媒介信任、媒介内容框架三方面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官方媒介与非官方媒介使不同背景的公众风险感知产生差异。较高的媒介总体信任度则可以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媒介呈现风险事件时正负性内容框架使风险感知呈现差异化结果。媒介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以情绪、知识两变量为中介。因此,在应对风险事件时,媒介应维护品牌信任度,结合自身属性与细分受众发布有效内容,稳定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20.
李鸿 《新闻前哨》2014,(11):87-88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因报道事实和进行评论从而获得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无形资产,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尺.学者喻国明认为,社会关怀、新闻专业素质、媒介操守是媒介公信力的评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