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者。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  相似文献   

2.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孩子成才的学问》,是一本漫谈家庭教育的通俗读物。我浏览过原稿,深感编著、出版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家庭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更与我们的千秋大业紧密相联。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才的成长,除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雪锋 《大观周刊》2013,(2):223-223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基本.他是孩子好与坏成长健康的基石.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孩子在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1):130-131
<正>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以一种发展的理念,从孩子的创造天赋、优良品德、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为父母们、老师们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正向、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塑造孩子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发展的更高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绝对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们只好装作既听话又顺从。  相似文献   

7.
陈轶莎 《大观周刊》2011,(48):98-98
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有什么,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长辈,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由于这类现象,从而引导了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依赖性很强。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长大没有自信心,不会为离开父母而犯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口有两亿多,他们基本上都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这一代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不但希望了解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希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普遍关注,为家教类图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体制能完美地解决每个孩子的个体问题,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学生生涯中的几位老师,这些构成的是一个“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家的孩子是1994年出生的.从孩子呱呱落地那天起,我就给他建立了成长档案。一个人的早期成长经历是很重要的,不仅关系着后期的成长过程。而且对于他自己日后认识顽皮的幼年生活大有帮助。因为那段历史是最容易被遗忘的,父母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22,(2):139-140
<正>任太龙退休干部,曾任山西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一级巡视员。曾获“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首届“地球奖”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本亲子教育图书,重点介绍了孩子天赋的类型和特点,发现天赋的方法,影响天赋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家长如何能做好发现孩子天赋的功课等内容,并附作者采访的上百名中小幼老师和教育学等方面专家的观点,帮助父母及老师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孩子,评估和培养他们的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导报》“双语视窗”专版是因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而推出的,因没有专职的英语编辑,导报只好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商量,由他们委派两名年轻教师作为兼职编辑。确定方案时,大家在定位上左右为难,因导报读者跨度很大——从幼儿园学龄前孩子的家长到中学生及其他们的父母,一时不知如何操作。商量再三,最后决  相似文献   

1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白岩松、曹文轩、池莉等30位名人倾心写下的亲子家书集,每一封信,都饱含睿智与爱。面对大众,作者们是镁光灯的焦点;面对孩子,他们是最平凡的父母。他们用世间最珍贵最绵软的爱写就的一封封家书,为孩子细数成长的美好与迷茫,生活的磨难与馈赠。这些书信,不仅是对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爱心忠告,也是给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智慧箴言。一封封家常文字背后,是人世间平凡父母对于自家子女的拳拳情意,也可见出名爸名妈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30封信,万千种爱,一个心愿——孩子,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5.
徐春茜 《大观周刊》2011,(37):179-179
多年来,在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影响下,“好孩子”就是要听话,听父母师长的话;反之,就是坏孩子,人见人厌。当然,从小要求孩子听话,对于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尤其当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少的时候,成人正确地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学会独立生活和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孩子在社会化之初,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书将告诉您真正的儿童教育首先是尊重;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做父母需要"上岗执照";无为乃大为;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把春天还给孩子。书中不乏教育思想的碰撞,包括与众专家话教育,与网友话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未来十年,随着越来越多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超过1000万个。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自己还是垮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一代,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代;也有人充满期待,因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代。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3,(9):136-137
<正>本书作者通过富有代表性的案例还原日常生活中的养育问题,为父母们提供了走出危机和克服困难的实际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为父母提供了审视自己和亲子关系的可能性,给予他们信心,鼓励他们提升自我,强化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正是这种联系给予孩子一生的信心,进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获得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9.
韩阳 《出版参考》2010,(7):19-19
本刊讯 近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青辰的最新作品《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这是作者历时六年打造的一部值得中国小学生及其父母、老师共同阅读的教育主题小说,她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以满含温情和睿智的目光,关注孩子的成长,捡拾校园的趣事,审视教育的得失,并努力探究爱与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周岁前尤其是三周岁前,存在着密集的成长敏感期和重要节点,因此这一阶段的成长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早期最基本、最重要的“互动对象”,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与孩子互动的质量,非常值得父母们深思和认真对待.因此,早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父母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