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技术在电视台的应用,"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成为广电行业的主流,也是各级广播电视台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地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搭建了(广播)电视数字节目制作网和播出网。非编设备的升级改造,播出设备的兼容性增强,使得非编与播出系统实现了制播网络一体化。与传统的制播系统相比,网络化的制播系统为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一旦某个网络节点感染了病毒,就有可能让整个制播网络瘫痪,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事故。因此,如何构建制播网病毒防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视频服务器为核心,以磁盘编辑为主的高速ATM网络将是电视台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微波链路作为电视信号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多采用基于SDH(同步数字系列)和PDH(准同步数字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计算机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带动并加快着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配置硬盘自动播出系统(Hard Disk Autoplay System,缩略为HDAS)已是电视台播出前端数字化改造的首要选择。HDAS实现了电视节目的数字化海量存储、永久保存、自动播出、灵活操作等发展要求,被  相似文献   

4.
申金霞 《传媒》2011,(11):55-57
网络电视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由各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创办,聚合现有电视台节目、媒体资源库内容和海量的互联网内容,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网、无线传输网和宽带网、移动网向多终端用户,提供全新互动节目的新媒体平台。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线。随后,一些地方媒体也纷纷跟进,"芒果TV"、"上海网络电视台"等陆续推出。一时间,网络电视台成为传统电视台抢滩新媒体的登陆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清制作网络成为了电视台后期制作的主要方式。建设电视高清制作网络,提升电视台的制作效率、减少人员和质量的损耗、保证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安全性已然成为了当下电视台技术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东南卫视高清制作网升级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过程,阐述了电视节目高清制作网升级(把2.0标清网改造成3.0高清网)的背景及特点;介绍了电视节目高清制作网升级项目系统的总体架构;详细论证了电视节目高清制作网升级项目各个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全面论述了电视节目高清制作网升级项目的验证与维护;给出了电视节目高清制作网升级项目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东南卫视非编网的建设,研究和论述了如何通过对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建设安全、可靠、稳定的高清制作网,具有良好稳定的互通互联功能,为节目的安全制作和播出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以此给正在实施制作网系统的建设者们提供参考性、指导性的建议和分析。为国内电视行业高清制作网络的建设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非线性制作系统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线性网络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制作播出节目的工作效率和制作质量。本文以福建东南电视台为例,比较详细的阐述了非线性网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11,(7):56-57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广播制播系统项目,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将视频领域的制、播、存网络架构应用到广播音频制、播、存领域,创造性的将传统电视台视频制作和播出的诸多概念和环节引入音频制作和播出中,构建了全新的、统一的广播制播技术体系。通过整合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多种信息源,实现了广播电视双向应用与资源共享,广播、电视优势充分互补,广播电视业务紧密结合,同时兼顾网络广播、  相似文献   

8.
吴智勇 《声屏世界》2003,(11):62-63
概述电视台的数字化就是将数字、网络技术渗透到电视节目采、编、播工作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带来了节目制作质量提高、节目播出效果更好、节目保存成本更低、资料检索速度更快、设备维护费用更少、节目交流十分方便等一系列好处。电视台的数字化一般分几步走:第一步是节目制作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大多数电视台已经采用了非编系统);第二步是节目播出采用硬盘自动播出系统;第三步是节目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管理;第四步是摄像素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管理。第五步是采访摄像采用硬盘数字摄像机。我台正在进行数字化工程,现已完成数字硬盘…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数字视音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电视台纷纷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改造。电视节目制作从传统以录放机加字幕机的线性电编的模式,转变到普遍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及非编制作网;节目的播出也从以录像机为主播出信号源、以基带模拟视音频信号传输的方式,逐步转变成硬盘播出服务器为源设备的数字信号播出方式;文稿编辑也逐渐从手写转  相似文献   

10.
郭海红 《声屏世界》2007,(11):70-70
硬盘制作、播出网络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制、播系统,上载、二级存储、素材同步等应用方式随之产生,网络(以太网和FC网)和数据库在制、播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县级基层台由于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制、播网络设计不可能像大型电视台那样高档。因此,对于县级台的网络化硬盘制、播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手段提出了许多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互联网、宽带网络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蓝牙技术的应用,广播业数字化的高度普及,在节目制作、播出中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如误操作、病毒、软硬件故障、网络攻击、数据丢失等,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甚至停播。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的电视台制播系统将是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高度网络化的先进系统。伴随着数字压缩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制作模式、存储模式和播出模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主要结合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建设及制播一体化技术.探讨了以媒体资产管理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媒资管理系统在数字电视平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3,(6):48-48
“高可靠网络化大规模电视台播出系统与应用”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合作设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平台,解决了电视台全域节目文件化整备、质检、控制、管理、监控等各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全域的互联互通,创造性地构建了高可靠网络化大规模电视台播出系统。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电缆传送到千家万户,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输途径,但是目前大多数网络电视台都是把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来,做成直播形式,电视台播什么,网友就看什么。电台直播亦是如此。能不能开办一个真正意义的网络电视台呢?与传统电视台一样,每天按时间表播出十几个小时,并且完全是自己定制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电视播出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将克服现有电视台节目播出质量不理想、可靠性不强、节目制作不流畅、管理不严密等问题,实现电视节目制播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播出自动化和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进步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视台播出系统的功能。当前,电视台针对时代需要对播出的设备进行升级,满足高标清的不同需求,提高电视台对播出需求的兼容性。本文对如何进行高标清兼容的集群播出系统进行了探析,帮助电视台更好地设计这类系统,减少在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 HTTP、TCP/IP、MIME、FTP 等协议基础上的国际互联网在近几年飞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协议并不复杂,共同特点是解决了异构计算机、异构操作系统和异构通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是开放式的公开协议,但对网络系统安全与防范并没有完善的相关协议。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网络安全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起来。特别在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面前,网络信息安全更显严重。简单地说,任何人都希望在国际互联  相似文献   

18.
电视台的声像档案是各台在宣传活动中为了节目制作和播出,通过交换、征集、购买等途径收集的各种录音带、录像带及唱片等.目前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播出、保存一般都是使用录像带.  相似文献   

19.
电视台数字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成熟,网络模式逐步取代传统单机模式已在电视生产业务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的应用,使电视台的业务流程有了明显的变化,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流程更加高效合理。为响应广电总局提出的实施全国电视台全数字化编播规划,实施节目制作、编辑、播出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即将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报道服务,新余电视台决定构建数字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与现有数字硬盘播出系统联网,实现制播一体网。以便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确保节目制作播出质量。数字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0.
赵伟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23-124
随着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趋广泛,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存储技术也逐步完善,以硬盘为主的硬盘播出系统广泛的应用在各电视台,硬盘播出系统以方便、快捷、安全、资源共享等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本文对硬盘播出系统技术维护做了阐述,进而就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