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蕊 《兰台世界》2013,(21):160
武舞是华夏文明遗产中一颗瑰丽的宝珠,研究武舞的历史和美学意象将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科共融起到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武术的发展情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备受关注。然而,如何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却一直都是研究的瓶颈,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分析得出要想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进步,必须将武术与武舞协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以武舞的表演性激发武术的活力,以武术的坚韧性来糅合武舞的单一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促进高校武术与武舞的协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方法,借以为高校武术的发展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广西花山崖壁岩画中的原始武舞体现了壮族人民生产、劳动、战争、欢庆和娱乐等诸多的历史文化,壮族武舞蕴含大量的原始舞蹈、运动元素、规律,战争、宗教等活动与内容,其文化根植于壮族民众中,且其传承轨迹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原生态的特点,并孕育着当地的人文思想观念与精神追求。壮族武舞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文化源远流长 ,武的内容及表现也形式多样 .通过对“武”的文史学研究 ,阐述了武术、军事武力、武略、武德、武舞等武文化的多层次内涵 ,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武文化的理性认识 ,以便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文化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武舞。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武术学等角度对先秦时期的武舞文化现象重新审视,以期揭示早期武舞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及其对武术套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认为,先秦武舞所具有的"以舞通神、以舞习武、教化功能、中和适度"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武术套路的形式、功能与审美特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中华武术套路审美意识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探寻了武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描述了武舞复苏和兴起的过程,分析了当今武舞复苏的原因和武舞复苏现象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研究认为,武舞复苏的原因主要是新环境下中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武舞文化形式的易接受性,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和高质量的精心制作以及西方国家强烈的文化需求.“武舞复苏”现象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主要有武术应该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自身满足需求的程度,传播过程中不要限制和抵制武术表现形式的变化与改造.  相似文献   
8.
干戚武舞在军事战争中是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为此本文针对干戚武舞以及周朝时期干戚武舞在礼乐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庆华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56-156,158
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舞蹈和武术的动作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将"舞蹈"和"武术"进行有机结合不仅符合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精神,此外在推进国家多元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此本文主要立足高校武术教学课程,阐述了武术套路与"武舞"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探析,以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中国武戏表演程式与美国印第安人的俳舞(Pow-wow)仪式之间的文化渊源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印第安俳舞仪式从肢体动作编排到化妆服饰均与中国武戏在表演程式的形态上存在相似关联,主要体现为行当分类、龙套仪式以及行头装饰等。分析认为,中国武戏中的程式表演并非随剧情需要而人为地临时起意任意设计,而极有可能因袭了人类原始部落时代的武舞表演仪式,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精致化。结论指出,中国武戏表演程式充分体现了与人类远古武舞仪式之间的微妙渊源,并自觉延续构建了以文化象征主义为特征的东方演艺范式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