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既要注重史料的考释,又要侧重学理的阐述。就目前而言,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视野的拓展并不矛盾;探究报刊等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关系是中国近代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焦点;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从微观层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2.
吕碧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被《大公报》等京津媒体所传诵的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其通过宣扬、兴办女子新式学堂和提倡女权运动成为近代历史上少有的颇具女权思潮的人物,但综合她其他方面的成就和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她仍然是一个怀有古典情操的“旧式才女”。在晚清社会时空和吕碧城个人的生活际遇中,可以窥见晚清新女性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悖论中挣扎以及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铁路建设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日趋激烈,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的《晨报》是学界洞察国际秩序的思想窗口,亦是引导学生运动、探索救亡图存的舆论阵地.在北洋军阀强化舆论管控的背景下,《晨报》为开辟言论空间,于1919年2月宣布改版副刊,开辟"自由论坛""译丛"等栏目,自此广泛译介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李大钊主持的"名人小史"栏目介绍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启发和引导青年...  相似文献   
5.
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把中国伦理思想和他们接触到的西方社会民主思想相参酌,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动态地把握康、章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更深层次地探析两者经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点,及其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制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重伦理,古往今来对此研究颇多。章太炎把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相糅合,对近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这一历史性课题作了艰辛的探索。把章太炎置于各种政治、经济、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这一宏观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就可动态地把握章氏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现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化之间的相互促动及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的历史背景中,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黎昔非在“研究古代东西、从事创作”之间的抉择及他在事业追求中的进取与被迫撤退,折射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及胡适等社会精英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建构于那些普通知识分子艰辛的劳作,甚至是被迫默默无闻的“奉献”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探究清末民初媒介功能既要关注媒体本身,更要研究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报人、报业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围,陈独秀就救亡图存语境下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担当作了具体的论述。他通过报刊杂志以"敬告青年"的口吻宣称社会变革的希望应寄托于新一代的青年。陈独秀办刊从侧重思想启蒙到转而讨论政治,体现了近代传媒与舆论变迁的关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舆论史变迁的阶段性递进特征。  相似文献   
9.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史观有多重理论渊源,包括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斯宾塞将普遍进化原理推及人类社会,认为生物学的进化理论同样适用社会学,由此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对社会学学科的构建存在由自然科学的"物理"转向社会科学的"政理"的过程.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念有合理的成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关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