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84篇
科学研究   23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51.
云计算是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点。云计算产业空间组织机理存在自上而下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企业自组织的双重特性,政府提升产业集聚的地区政策和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化技术属性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是引发本文探索的起点。利用2010-2016年上海市1637家云计算企业数据,描绘城市内部云计算产业空间特性,并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上海云计算产业呈现中心集聚、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随着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企业的空间分布越向中心城区集聚。(2)云计算产业仍然具有地理性,产业链内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政府应审视产业链内部不同集聚模式的创新效应差异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452.
453.
社会创新是解决贫困、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但其成果转化和实践机制更为复杂,需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的交流与合作生产。知识动员能打通知识主体间的“藩篱”,有效对接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改变知识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社会创新水平。现有关于知识动员和社会创新的文献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以2007年-2020年间的224篇文献为样本,系统梳理了知识动员的概念框架、运行机制、演进范式,并基于四螺旋理论,探讨了知识动员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社会创新视阈下知识动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弥合社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鸿沟、有效推动社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动员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单向转移和线性传播,而是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向互动与知识的共享。知识动员具有复杂性、回应性、情境性、系统性等特点,是由知识生产者、知识使用者、知识中介以及所在情境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知识动员包含了生产者拉动、使用者推动、知识交流和知识合作生产四种模式,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循环迭代模型的演化发展历程,其运行机制是一个包括研究、传播、利用和影响等阶段在内的循环迭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被纳入社会创新系统,形成了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公众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不同知识主体不断交流互动,推动知识共同生产,实现价值增盈。  相似文献   
454.
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共创逻辑,指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行业数据和公共数据的共同支撑,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商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共同引领。“力争上游”的发展与“行稳致远”的治理需要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455.
自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理论界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创新”主题进行了百余年探究。为了全面系统认知创新内涵及理论发展脉络,依据文献遴选了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有重大影响的50多个西方经典理论。按时间顺序、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等三个维度梳理了经典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维度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新熊彼特阶段、解构创新领域阶段、创新系统整合阶段和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按照学科领域维度,将创新理论研究分为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和创新方法论三个主要领域加以综述;按照研究主题维度,重点对增长动力、创新动因、技术演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国际追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和创新管理方法或工具等主题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经典创新理论三维度归纳总结,明晰了创新理论演化的脉络,将对中国创新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6.
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厘清解决好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优先级问题有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实施的顺利展开,而随着制造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增多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两类创新优先级决策愈加困难。借助种群互惠模型解析了构建出两类创新共生演化规律演化模型,分析两类创新共生模式;结合海尔智家2011-2019年实施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的纵向案例分析,划分了其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据此揭示解析了不同阶段下两类创新关系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下两类创新存在着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且优先级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企业主导逻辑的转变,数字化转型经历着由内及外,再到融合,有效加速了两类创新协同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数字化环境下制造企业对两类创新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57.
458.
区域创新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刻画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且采用FSQCA对我国31个省份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发展(共生基质)与产业集聚(共生网络)是引致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共生环境缺乏是导致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2)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分为自发-自主型、 开放-综合型与自发-综合型3类,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有2类,并且与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中,充分发挥共生网络功能依赖于特定的共生环境。在特定的条件下,共生基质、共生网络与共生环境之间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实现“同归殊途”。  相似文献   
459.
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效率和创新差距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区域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缩小创新差距,且主要通过规模互借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三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单中心空间结构更适合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省市,对于创新驱动阶段省市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则更有利于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60.
以“城市大脑”作为城市运行与治理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支撑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成功的“城市大脑”建设离不开政府与企业良性互促机制。文章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运营主体的调查,采用嵌入式案例法,分析了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中政企的互补关系、结构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中,政府与企业构建了长期的良性互补关系;(2)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是“政府统筹+制度保障+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组合体。政府行为转向公共服务功能和统筹规划,生成稀缺制度资源,通过顶级用户决定“城市大脑”建设方向和质量;微观企业则在创新激励兼容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下响应政府用户需求,并通过反馈机制影响政府需求方向和质量。政企创新合伙人机制形成了有限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竞争性市场的有机结合,为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