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知识经济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人膊识经济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势必带来一定影响和冲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另一方面,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冲击,使科技文化与道德文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22.
初创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是从前苏联"全盘接受"过来的,它有自身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个重大成果。我们应当恰当地估计前苏联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赫鲁晓夫"全民党"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公开提出改变无产阶级性质的“全民党”思想,宣布用“全民党”代替无产阶级政党。中苏论战期间,中共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猛烈批判,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党”并不全错,而中共过去对“全民党”的批判也不全对。重新审视和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政党建设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4.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25.
一部求是补白的力作──读谭献民博士的学位论文《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何一成(湖南师大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长沙410081)谭献民博士的学位论文《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已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版),读后感到这是一部有关...  相似文献   
26.
中苏论战是一场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争,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思考,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影响。从"以苏为戒"到"对着干"的思维态势和实践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和方式发生调整,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7.
关于我党在四大以前对民主革命领导权认识的评价,乃是研究第一次大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同志断言:在党的四大以前,“此时我们党认为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是参加者和赞助者”。直到四大,“我们党才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8.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全面内战爆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过“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并曾试图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专制制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局面。但是,在事隔二十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和平民主新阶段”这个由当时党中央提出来的革命口号,却被林彪、“四人帮”重新翻了出来,别有用心地颠倒为刘少奇的  相似文献   
29.
论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化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化发展的规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思想体系,对中国先进化建设的目标取向、指导思想、总体框架、基本原则、核心本质与活的灵魂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