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汉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史记》的写作上,就形成了《史记》的辩证艺术。一、历史的“实录”原则与文学的表现方法《史记》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文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是坚持了“实录”这一根本历史原则的。因为他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来写作《史记》的,他所记叙的史实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章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说明《史记》既是伟大的著作,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它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历史、文学高度完整前统一体。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又告诉我们:“艺术作品有三个要素:语言,主题,情节”。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它的诺言、主题问题,谈论的人较多,但系统地专门地谈论它的情节问题几乎没有,故笔者仅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是说司马迁和屈原在思想感情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是说《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是说《史记》和《离骚》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有着共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笔者仅就《史记》的浪漫主义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史记》虽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但它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因为现实主义和  相似文献   
17.
“参省”解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编者把“参省”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 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可取。因为把“省”注为“省察,反省”,这里已包含“验,检查”之意,这就显得意思重复。编者虽把“参省”分开解而实际上解出来的意思差不多,好象双音节的合成词一样,“参”和“省”分别成了“参省”的词素,这就不大符合上古汉语(特别是先秦)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且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参省乎己”,实际上是用《论语·学而》:“吾日三省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法律思想就是“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仅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司马迁对先秦法家的看法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司马迁对先秦法家的看法与其父基本一致,但能从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历史观出发,对法家的改革予以充分的肯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只要世界上有假的、丑的、恶的事物,就必然会有讽刺和讽刺文学与之俱存。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那是充满着假的、丑的、恶的封建社会。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以讽刺的笔触,把这些假、丑、恶的东西反映出来,是不足为奇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就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之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讥  相似文献   
20.
《史记》产生于特定历史时代之特殊杰出人物之手,为空前的历史巨著.以其结构完整、体例严密为中国传统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领域,为历代史家提供了艺术营养、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史记》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堪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鲁迅因此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