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阮籍《咏怀》五言诗八十二首。千百年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激赏,但又因其诗意的隐晦曲折,引起后人种种猜测附会,评说纷纭。莫衷一是。或叹其“劂旨渊放,归趣难求”,“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或惊其“深通玄理,妙达物情;或贬其“杂然无绪”、“未知所咏”,总之,望诗兴叹者多,详昧其旨者少。因此,破解阮籍诗的蕴谜,也也成了当今读者关注的话题。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表现,而情感的艺术表现又是别于情感的自然表现的,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论述道:“说‘我生气了’,是描述一个人的情感,但却并不是表现它。表现  相似文献   
12.
对于有秦一朝坛的荒芜,一般的论简单归之于秦统治的化专制政策的失误,笔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本从秦历史地理环境的偏僻窄逼,化积淀,薄弱,儒家思想影响甚微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将此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论,尤重气,审美活动中应采用“因声求气”。因声得情之法,为达此目的,必须加强对古代诗的诵读;而对作家内心情感的领悟,则需以心揆心,以意逆志,去发掘那些能令人共鸣的历久常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趣。  相似文献   
14.
岑参在嘉州逗留时间虽然不长,但其诗歌很有特色。其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嘉州风物的歌吟、对故乡的遥念、对佛门归隐的向往,表现出诗人晚年的复杂心态。其诗作在嘉州的流布传承有序,对嘉州文学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苏轼浩繁复杂的散体文章中,论说散文是一大类,而在其论说散文集群中有关历史人物论又是一类抢眼的文章。苏轼一生先后有四篇文章专门议论评价管仲,其议论评价的重点及表现手法都有差异。比较这些文章的差异,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显示出苏轼早期论说散文与后期论说散文审美价值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演变特征是其人生阅历磨励的结果,是其文学思想的新变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从“有为而作”到“以意为主”、从“有所师法”到“苏氏法门”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6.
我校受地理位置限制,前几年引进教师非常困难,且引进都是新手,教师对外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必须要有具备新理念的教师来加以实现,仅仅依靠上级部门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因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在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大胆的探索,通过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实用修辞在手机短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为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以收到最好的交际效果的过程。手机短信是现代人彼此交流的方式之一。要使手机短信的语言能够感染对方,打动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写者的心意,就必须充分发挥修辞手段的作用。实用修辞在手机短信中具体表现在大量使用修辞格,使用各种修辞格可以达到写者所需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个体化过程,借用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便是指“个体意识的个性化或者与他人意识的分化过程。”荣格本人也有表述,他说:“我使用‘个体化’一词来表示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心理的‘个体’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或者整体的过程。”女性意识个体化过程,就是女性本身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苏轼、《庄子》的立言方式进行比较.文章认为二者在崇尚自然,推尊"和于天倪"、"合于天造"等方面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然由于所处时代文化形态与作者本人才性的差异性,《庄子》以"三言"立言,而特别诙诡谲怪,而苏轼则"随物赋形",更加平易自然.  相似文献   
20.
陆游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元年(1174)间,被命摄事嘉州,前后九个多月,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悲郁感伤情愫。这份情愫是此时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心情的表现,是其人蜀经历促使其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的忧愁忧思之情主动接受、产生共鸣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