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1.
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与日俱增、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就是究竟什么样的论文属于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我们一般判断的标准是望"题"生义,只要题目上冠有"传播"(包括新闻、广告、影视等,下同)和"心理"方面的名词概念,就将之确定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往往细看内容就会发现,除了专门论述传播心理学理论的论文外,有些应用性的论文似乎更像是传播学或心理学的论文.比如有的文章写新闻受众的需要,虽然"需要"两字贯穿全文,但讲的是受众需要真实的、快捷的、新鲜的新闻,而没有对"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属于新闻学类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学科构架、学科定位、教学目的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新闻心理学研究队伍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新闻心理学是我国大陆改革开放而非西方的产物”的结论并作出为了与国际学术界同类研究接轨,我国新闻心理学将逐步被“传播心理学”或“大众传播心理学”所取代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对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即新闻心理学是不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传播学给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留出了多少空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闻心理学不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二者之间是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共同发展的关系;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规律及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一、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在我国,专门论述记者(本文专指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文章较多,而阐述记者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记者的向性类型方面的文章很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对网民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网民心理的研究,已涉及许多方面,诸如:网上的印象修饰(即个体如何驾驭自己的在线表现),网上的角色扮演,网上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网上的利他行为;上网受挫、网上失控、网上冲突及  相似文献   
17.
心理效应的内涵及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理效应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破窗效应、接近效应)或基础理论(如定势效应、移情效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效应的集合也是构筑心理科学大厦的一块基石。本文拟对心理效应内涵进行阐释并分析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培养出的新闻记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培养能适应“三个面向”需要的新闻记者这个新任务,又向新闻教育提出了重视新闻记者的心理品质这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试析受众的认识偏差──兼论新闻报道的负面心理影响刘京林当媒介的内容主权由作者转到接受者时,对媒介效果的关注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前者转向后者。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这种对媒介奴隶的研究取向“已从直接、短期、强大、表面的效果,逐渐演变为长期、间接、中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下面10个问题,如果您觉得孩子符合的情况为多数,则说明孩子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1-您的孩子能否说出好朋友的优点是什么?2-您的孩子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3-孩子是否不是特别看重老师的表扬、批评?4-如果有时间,孩子是否更愿意出去玩而不太愿意呆在家里?5-孩子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真心去帮助朋友?6-孩子是否愿意接纳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人?7-孩子是否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有缺陷或者成绩不好的同学?8-孩子的复习资料是否愿意借给其他同学看?9-孩子的知识面怎样?兴趣是否广泛?10-孩子是否敢于表达与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