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中行,凭借其自身苦心经营的精神财富,保持了个体的自我独立,坚持了我之为我——他就是他自己!这是属于上个世纪的张中行留给后人的一份可供回味、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当老师十几年了,上了多少节课,连我自己也说不清了。可是有一节课我却永远也忘不了——1986年9月1日,我从教的第一堂课。那天,学校的老师和领导都到教室听我讲课,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初登讲台,心里难免紧张。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紧盯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原先备好甚至背好的东西,一下子全都跑到  相似文献   
13.
韩建飞和毕于阳两位老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各逞风采。从整体设计看,两位老师对所教内容都很熟悉,思路清晰。教学目标都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设定,把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此外,两位老师都准确把握了文言文的教学本质,对言文关系的处理很得当。他们没有把文言知识单提出来作为学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缘董桥①好几年前我编《明报月刊》的时候,有一天在台湾报上读到台静农①先生写的《伤逝》,十分喜爱,写信请他准许我转载。台先生回信说,《大成》的沈苇  相似文献   
15.
一 本篇课文是对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读. 中学生理解本文之难,原因大致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庄子哲学是对人生苦难的总结.读者须在经过人生的艰苦历练之后,方能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和庄子产生共鸣.而今日之中学生,即便是高三学生罢,年龄也不过十八九岁,处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正是"少年心志当拿云"的季节,人生的画卷尚未完全展开,美好的梦境依然在心中飘摇;我们的正统教育中宣讲的是实现理想,是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上流行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切,都近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截然相反.因此,学生理解庄子的人生观,就必然出现困难.(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我个人以为,本文其实不适合作为必读课文选到教材中来.对庄子哲学的介绍,可以在先秦散文的教学中完成--当然这是题外话.)  相似文献   
16.
当老师十几年了,上了多少节课,连我自己也说不清了。可是有一节课我却永远也忘不了———1986年9月1日,我从教的第一堂课。那天,学校的老师和领导都到教室听我讲课,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初登讲台,心里难免紧张。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紧盯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原先备好甚至背好的东西,一下子全都跑到了九霄云外。四十几分钟,稀里糊涂,连我自己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当然,这第一节课就在这稀里糊涂中上砸了。课后,看着我的一脸沮丧和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说实在的,对他们的热情我心里确实感激不尽。但…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 [设计思想] 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备受推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细读品味;它又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加强积累也是本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本文语虽浅显,但简约处显大义,教学从细读文本出发,用"以文带言"的方式落实解义比较妥当,这样做既契合作者写人之用心,又能保持读文解文的连贯性,还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刘德水 《学语文》2003,(14):25-27
  相似文献   
19.
圆的内接四边形,它的性质内容之一是: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现采撷几题,利用此定理所隐含的“1+3=2+4”的“不等之等”关系略加评析,供读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其实我很不愿意用“诵读”这两个字,而更喜欢用“朗诵”。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可是又苦于没那个本事。勉强说,是诵读总是让人想起新闻联播中那几位的不冷不热的声调来;而朗诵,却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近几年来,以殷之光为团长的北京朗诵艺术团频频出现在首都各大中院校,由乔榛、丁建华、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