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1.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培训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手段和方法,高师政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阐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技能的分类以及运用微格教学培训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模式,培训手段,实际操作步骤,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方法等,此项探索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较强,对师范院校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2.
“双减”政策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质量检测的数据为课堂教学和管理服务,本文从班级质量检测分析评价的角度,具体给出了班级教师联席会议的前期准备、实施路径和持续跟进的具体操作,对班级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减轻学生负担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3.
正生态体验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论,21世纪初,生态体验德育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被写入《改革开放30年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我国研究生态体验德育较深入、最有权威的是刘惊铎教授。他认为:导引者设定一定的生态情境,让体验者置身其中,亲自感受、领悟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运行规律,最终经历、形成自己的内心感动,这种状态和过程即生态体验德育。笔者把本文的生态体验德育内涵概括为:在一定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情境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剖析美国低语境文化中典型的M—time行为模式,揭示行为模式与深层文化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分析习惯化行为模式的具体案例透视低语境文化的特征,以期增强跨文化意识,有效识别低语境文化中的行为特征,从而达到提高跨文化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初中是学生身体发育的第二突增期。以此为基础,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发展变化异常迅猛时期。怎样在这一时期内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呢?一 年 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学生的全程管理来说这句话较为贴切。初中一年级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一年抓好则事半功倍。然而,在应试教育“一好遮百丑”的观念影响下,许多学校往往忽视基础年级的管理。尤其是农村在“普九”中取消小学升学考试以后,初一新生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难点,值得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据其身心发展特…  相似文献   
26.
目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管理领域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把目标管理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 ,是因为它自身所包含的特点和功能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具有很好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合理规划和正确操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是要建立起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7.
人类学家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的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产生基于谮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集体主义价值现,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产生则是基于其民族大熔炉的事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单一事件时间行为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和前提.  相似文献   
28.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与虚拟仪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及其用于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优势,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数字处理教学的实例,展示了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使用虚拟仪器技术的好处,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通过梳理语用学领域内主要理论和议题中的语境研究成果,发现语用理论的探讨和发展实质上即是对语言形式和语境关系及语境作用机制的探讨,语境理论在该领域内经历了一个由被忽视到重视、由静态到动态、从分散研究到相对系统研究的过程。研究显示,语境研究与认知科学相结合将对意义获得过程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走跨学科的路径是未来语境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0.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和高素质的公民,培养健康快乐、热爱生活的真人,培养具有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合作力和生命活力的、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现代素养的未来人。因此,学校教育既要着力于眼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一、减负增效的现状用高强度的应试教育挤占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造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