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关于喜话     
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喜话在苏北比较流行,并成为当地婚俗的重要组成。喜话产生于民间,亦流传于民间,后虽有文染指迹象,但亦难掩其俗文化的本质,喜话的特点一是情趣生动,二是语言俚而真,但其内容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2.
经济学视野下的图书出版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出版观念、管理体制、产品结构、人力资源、运行模式等方面问题严重制约出版业的发展,使之难以形成经济学视野下的规模效应。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剖析出版业的问题,有利于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3.
万历年间戏曲选本<风月词珍>(<词珍雅调>之一种)中辑录的<新兴闹五更[银纽丝]>、<时兴十二时闺情妙曲[金纽丝]>、<时兴桐城山歌·斯文佳味>等民歌,既是对向来已知的明代民歌尤其是桐城歌内容的丰富,亦有助于廓清此前人们对于[银纽丝]、[金纽丝]等流传情况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4.
正传统民歌发展史上有这样几个经典性的标本,并且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时代印记。一是《诗经》,学界共识是《国风》中大部分篇什是其时流行的民歌,蓬勃的生命力至今令人景仰。二是两汉乐府,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秉性为后世叙事性韵文的创作树立了标杆。三是明清民歌。李梦阳的"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说,为明代民歌的兴起作了理论上的储备,李开先、袁宏道、冯梦龙等人则是以编撰、鼓吹民歌的实践,为《挂枝儿》《劈破玉》等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成就了"我明一绝"(卓珂月语,见陈宏绪《寒夜录》)的奇妙景观。清代乾隆以后,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南北交汇,城乡交汇,雅俗交汇,  相似文献   
45.
清代民歌时调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戏曲的联系尤其紧密,本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在传统民歌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6.
本文研究中立混合型微分方程(见(1)式)的振动性,这里所有Pi,qk,rj都是正常数,在文(1)的工作之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若干更有效和实用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7.
出版经纪人产生于19世纪末的西方,但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出版经纪人从微观上维护了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在宏观上活跃了出版市场,推动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才的涌现和文化的繁荣,加速了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逐步规范,考核认证制度的确立以及法律法规的更加完善,出版经纪人将走向市场的前台,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刘湘溶教授早在10多年以前就开始从事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其以学人风范从未有意识地介入理论上的争论,却一直关注着环境伦理的发展而默默耕耘。1992年,他在第一部论著《生态伦理学》中鲜明地提出了一个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框架——一个出发点,两块基石,三大规范。所谓一个出发点,即我们应当从人类的整体利益为根本标准去判断人类与自然交往活动的合理性;所谓两块基石,即环境伦理学必须立足于自然价值观与自然权利观之上;所谓三大规范,即合理生产、人口节育、适度消费。今天,他再一次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浓缩其近些年…  相似文献   
49.
说到读书,说到读书人,自然有扯不完的话题。某报的副刊上连续刊出了数篇这样的文章,看来看去,却发现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曰非功利的,如将读书与所谓的“休闲”连在一起,情调是有了,我总觉得又有些故作风雅的意思;另一类是功利的,在“颜如玉”与“黄金屋”之有无上争论不休,这是干脆连“故作风雅”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可笑。  相似文献   
50.
关注校园贫富悬殊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折射体,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也必然会在校园中有所反映。最近,我们对来自市区、城镇和农村的不同家庭背景的240名高中生进行了一次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