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开展活动,可让我们的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可充分展示品德课的教学魅力,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开展活动,可让我们的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可充分展示品德课的教学魅力,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留白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留白留得其所,画面上便会流动着生命,有了万千气韵。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综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图和文字为主要的语言形式,大量的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留白,它是教学中的灵动部分,借助这特定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进行了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那么,如何在品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5.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反映了儿童成长的需求,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当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弊端。为此,必须把握课程特点,实现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方法,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探究式学习,使他们能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积极关注,自主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思考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促使他们发展成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心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