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档案教育事业在近10年中,成绩斐然,有目共睹。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54所高等院校、78所中等学校设立了档案教育机构,在校学生总数达40098人;培养出了第一代硕士研究生,50万人次参加了各种档案专业的培训。这段时期,确实是“档案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最有成效的时期”。 教育是人类至关重要的知识遗传工程。“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毋庸置疑,从整体来说,档案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大多数是合格的,用人单位的评价基本上是信任或比较信任的。取得这样的成就,很了不起。最近,国家教委针对普通高校部分存在的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滥办班、滥收费、滥发文凭等问题,提出进行治理整顿的要求。这些问题,在档案教育中也不  相似文献   
12.
唐人的崇雅意趣,内涵丰富、包蕴深广。唐人崇雅与其思想潜意识中的“隆礼”情结紧密相联。唐人崇雅,意在正风俗、厚人伦、斥浮华、黜奸佞、止僭越。唐人的“崇雅”意趣,风行草偃、德泽广披、润物无声,培养一代文人独到的人格操守与心性修持。唐人以“雅”论人,要求文人要有高雅之志、醇雅之情、闲雅之态与博雅之趣。唐人又以“雅”品文,要求诗文作品内容上美刺讽谕、厚重儒雅;艺术风格上意趣盎然、风清典雅。  相似文献   
13.
“步虚词”的创作源远流长、流播广远,至李唐王朝汪洋恣肆、蔚为大观.唐代文人创作大量“步虚词”,作品流露出了作者丰富多元化的情感意趣和文学创作的审美情怀.唐代“步虚词”创作,与当时文人士子的生命感悟意识和佞仙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之际,干戈扰攘、国土分裂,素有"乱世"之称。在武夫称兵、悍将嗜杀的混乱时代,许多文人士人为了躲避战火摧残纷纷选择避地南迁,这些南迁士人以迁入江淮和巴蜀地区居多。唐末之际的巴蜀文坛主要以中原地区播迁而来的移民文人群体为主,这些身处特定时空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文人士子在流寓和侨居巴蜀地区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卓立挺出、特色鲜明的生成聚合态势和人格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15.
唐末西蜀文人流寓巴蜀,目击时艰、遭遇苦难,具有内倾化狭深幽微的创作审美心态。唐末寓蜀文人群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继承了贾、姚诸人的"苦吟"做派,在诗歌作品的取材上日益向着内心世界开掘的方向演进,深具狭深化、琐碎化、纤细化的内敛特点,其作品艺术品貌亦相应地呈现出了诸般衰飒、萧瑟、淡泊、落寞的清冷格调。  相似文献   
16.
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姜夔词中。触目尽是“梅花”意象。遍检《白石诗词集》,可寻得以梅花为题或关涉梅花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梅花”意象。并非出于偶然。是有其中的原目所在的。笔者在拙文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姜词“梅花”意象的多重内涵。笔者认为:姜词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与萦绕作者心头的“西湖意情结”和“恋人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唐末季世中的西蜀文人群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他们具有强烈的“复古情结”和“崇雅心态”。这些文人士子出于补救时弊和端正文风的良好初衷,自觉秉承了传统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观,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出没二雅、独标高格,提出了“清丽”、“雅正”的诗文创作主张,其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趣与当时文坛上“斥浮崇雅”的思想潮流同鸣共奏,与昭宗一朝推尊盛唐梦寐中兴的美好期望应节合拍,在唐末众芳竞艳的文学思潮百花园中芬芳四溢、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著名诗僧皎然的诗论主张"作用"说意指诗人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活动。"作用"说是皎然诗学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范畴,涵盖了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所关涉到的内容主旨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作用"说统摄了皎然"明势"、"明四声"及"取境"等相关的诗论主张。诗歌中有无"作用"是皎然评点历代诗歌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皎然以"作用"说来描述历代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成功讲授,得益于对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及教学各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讲授,受到了授课主体(教师)、授课对象(学生)、授课时空条件(授课时间、授课场所)、授课后勤保障机制(图书馆、教材、教具、教辅)等各种因素的限定和制约。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兼顾统筹各种教学要素、优化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并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秦现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赋兼善.秦现的词作品,以其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新风格,向来被人们尊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秦观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秦观这种凄厉哀怨、沉郁悲怆的伤心情致,不仅在其词作品里有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其诗歌作品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纵观秦观一生的诗歌作品,既有早年横放杰出、少不更事的狂放意气,又有平时闲后时期的闲雅情趣,然而更多的则是理想破灭、忧惧畏祸的绝望心态.笔者认为,“伤心”和“悲情”是秦观诗歌的主要感情基调.因此,在拙文中笔者以此视角为切入点,着力于秦观诗歌“伤心”情致和“悲情”意绪的深入开掘,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感情基调的深刻内涵和形成原因做一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