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议题。历经三十余年的演进,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促进教师学习、提升学校效能已成为各主要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改革的共识。与之相应,研究者对不同情境中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也已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究,然而已有研究都未能系统检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与实践所持的价值立场、求知兴趣与研究意图。借鉴哈贝马斯所界定的认知旨趣,我们归纳了已有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所遵循的三种研究范式(技术性、实践性与批判性研究范式)及其衍生的六种研究论述(重构论述、效能论述、社群论述、文化论述、批判论述与转变论述),总结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所持的基本主张、研究重点与发展概况。基于本文所做的范式性分析,我们讨论了研究者应该如何看待三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不同范式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变革研究者开始关注信任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教师的同事间信任、认同感及其感受到的改革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在课程改革中可以发挥“缓冲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即巩固教师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的主观评价与感受以及实施改革的行为意向,进而提升教师对课程改革成效的观感。  相似文献   
33.
简析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认同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认同感是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包括教师对改革的评价、感受和行为意向。自其兴起以来,学者们将它应用在不同改革阶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并且初步探讨了认同感与学校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同感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改革过程的理解,改善对课程改革的规划,并且促进教师态度的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34.
虽然教师认同感研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我们对认同感理论模式的结构效度所知甚少。对课程改革启动与实施阶段的教师认同感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修正后的教师认同感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结构效度;教师实施改革的行为意向取决于教师对改革的成本效益评估、新课程的实用性、实施改革的担忧事项以及相关支持等因素,它们可以归纳为对行为的评价、主观标准和感受到的行为控制三个类别。其中,教师对改革的成本效益评估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5.
关注阶段是“关注为本采用模式”中评定课程实施的维度之一。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北碚区的两所学校,分析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关注阶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课程实施,两校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自我关注的、经验丰富的使用者,并且甲校(小学)教师的关注阶段发展得更为理想。为更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针对教师的关注事项设计专业发展活动。  相似文献   
36.
高校青年"海归"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办学水平,增强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力军.科学研究是归国教师凸显其自身学术价值的关键,然而在其科研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障碍.基于对18位青年"海归"文科教师的深度访谈,归纳并剖析了适应、组织和人际三类对研究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衍生模型,对研究发现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剖析,指出"海归"教师进入高校就业可被视作两种生态系统如何顺利整合的问题,而非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对于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并且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到宏系统的全面且复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7.
38.
在社会学视域中,情绪不仅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建构。社会学对情绪的解读超越了情绪智力的限制,更加质朴地重构了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借助反身性、主体间性等概念,社会学阐明了情绪与自我的关系以及情绪理解的发生机制;此外,社会学对情绪劳动、情绪法则的分析还揭示了权力关系对情绪施加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39.
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课程实施研究兴起于课程研究范式与社会脉络的后现代转换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一变化趋势的影响。我们应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入手,检视与建构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将课程实施视为对话,恢复其开放性和复杂性;给教师和学生赋权,使其作为主体参与课程实施;尊重课程知识的建构性和境域性;倡导以多元与宽容的方法论评价和研究课程实施,面向教育情境,面向师生本身是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精髓所在。课程学者应从其缺陷入手,改善这一理论的实际运作。  相似文献   
40.
幼儿园中的问题行为,即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幼教工作者面临着如何矫正问题行为并培养我们所期望的行为这一重大任务。 一、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的行为矫正主要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