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教师生命的发展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内在自我意识的唤醒。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遮蔽、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导致了教师生命的工具化和发展的缓慢化。因此,只有唤起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思考意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一问题,技术理性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研究普遍缺少对教师个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内部环节的准确认识,而教师专业洞察力的相关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环节。专业洞察力刻画了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当下从个人知识到实践发生的内在机制,可以作为思考教师发展的关注点。分析教师专业洞察力的内涵,梳理专业洞察力三个互相嵌套的流程,即选择性注意、基于推理的理解和根据学生的理解决定如何回应,对“教师个人知识如何转化为课堂实践”给出了系统性的解释,并提出了发展教师专业洞察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对于许多跨入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大学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又变成了新的梦想起航的港湾,很多学生已不甘于仅仅拿个学士学位,而把考研作为他们进一步追求的目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不再是高考的专利,考研也出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变革不仅要转变教师的外在行为,更要重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型。在“新基础教育”改革①实验中,教师思维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前对分析性和确定性思维方式的过分追求,到改革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多种确定性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再到深层变革阶段的复杂性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并由此引起了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使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向开放课堂教学,教师需要了解各种课堂教学中提问与反馈的特征与区别:封闭式课堂教学与准开放课堂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准开放课堂教学与真开放课堂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否恰当。真开放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学生资源生成、教师恰当准确的引导和反馈,再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在师生的收放自如中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经历了"固守本质"、"滑向相对"、"在多元中寻求共识"三个发展阶段。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转换既有外部原因的影响,更有内部原因的制约。从内部原因看,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主要是由教师哲学观、思维方式、师生观等方面的转变引起的,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作学习在当代的兴起,除了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外,还与现代人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人学角度看,合作学习体现了"占有性的原子个体"向"共在性的关系人"的转变;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合作学习彰显着课堂教学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合作学习是教育民主化从制度领域向课堂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境论教学设计理论采用语境论世界观,并且把实用主义作为真理和意义标准。功能语境论挑战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发展出一个更为整合的教学设计框架;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也指出了功能语境论教学设计理论的种种不足。功能语境论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论争为思考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缠绕、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模仿操作性方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阶段;理解教育变革内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阶段;渐入变革佳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互动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提供了思考教育技术活动的第三种思路。现象学技术哲学通过"悬置"已有的教育技术观,面向教育技术实事本身,具体探讨教育技术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中除了个体建构、社会建构之外,还有技术建构的因素,要从信息化高度重构教育技术问题,关注教育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