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著名哲学家李德顺先生在他的著作《生命的价值》里,对人的价值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供的价值是满足他自己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是他的‘为我’价值。‘为我’是指自己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值主体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价值,叫做‘人的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供的价值是满足自己以外的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13.
本刊自2004年第10期开设了“焦点对话”栏目,刊发王策三教授和钟启泉教授等人围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的教育思潮问题所作的讨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业内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期刊发张正江老师与张红霞教授的两篇文章,对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我们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对话,以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教育记录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类型多样。目前最有重要意义的是(课堂)教学摄像。教育记录具有多方面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专门研究。教育记录的方法、过程也是多方面的。我国具有悠久的教育记录历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是一事物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是生成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反本质主义所反和所能反的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观。教育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一类(族)客观事物的泛称,是一个大家族,可从教育的内容、过程、意图或目的三方面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即灌输、即训练、即传授、即引导、即启蒙(批判、解放)、即认识、即发展、即学习、即发现、即建构、即生活、即交往、即对话、即理解、即游戏等。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的、发展的,教育的本质具有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品德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形态之一,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品德教育回归运动".然而,品德教育往往可能沦为培养道德奴才的活动,成为有意或无意地为专制与集权制度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时常有关于取消评选“三好学生”的议论。尤其是2004年5月,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上海教育论坛上呼吁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后,关于存废“三好学生”评选的议论再次热烈起来。为了让人们对“三好学生”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本文专门考察了“三好学生”的由来及其带来的问题。由于“三好”问题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这里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8.
学习革命英雄故事的目的,第一是记住、缅怀、纪念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第二是学习他们的机智、理性、冷静,不作无谓的牺牲;第三才是学习他们为了其他更多人的生命安全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第四,革命英雄故事是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是生命美育的最好资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3日第6版的《校长,您总得意思一下吧》一文,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广东某校柯校长因为要去接待客人,就叫了几个学生帮他整理办公室的资料。学生们花了一两个小时整理得“有条不紊”;看见校长回来,主动齐声问好。校长仅说了句:“不错,不错!谢谢你们!”就要打发学生走,学生则要求校长“意思一下”。该校长于是对此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