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32.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他的心灵历程,生活情趣、佛禅思想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3.
王安石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第一人。  相似文献   
34.
最近,由于工作上的某种联系,周振甫先生赐我一册最新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并附一信,信中谈到关于毛主席诗词的某些艺术技巧问题。我将这些看法整理出来,寄给先生征求意见,先生又在整理稿上认真作了修改,并认为可以接照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一些句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那样讲,我也可以这样讲”,“最好各说各的”,展开争鸣,这样有利于对毛主席诗词的正确鉴  相似文献   
35.
连文凤于宋末曾为官,入元后隐退,托名罗公福加入由故宋遗老组织的“月泉吟社”,所作《百正集》三卷,总计诗132首,文9篇。其诗歌创作及其诗论体现了自宋至元呈现出的由绮而清,由秽而淡的转轨意向,主张去除“浮靡”,实现“复雅”,追求古淡、清新、劲健的诗风。此外,还明确提出了“意在笔先”的诗论主张,强调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  相似文献   
36.
张福勋 《收藏》2006,(10):170-171
虎者,山中之大王也,百兽以山君拜之,而百姓则以山神爷敬之也,然则虎之威何在?曰虎气雄威者也。威从何求?其求有六:一曰虎头,二曰虎尾,三曰虎皮,四曰虎眼,五曰虎牙,六曰虎啸也。  相似文献   
37.
梅诗向称“平淡”。但“平淡”的种类有所不同。梅诗之“平淡”实属“枯淡”,即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梅诗之平淡风格,自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特点,而且,梅诗之平淡,具有深远的深层原因。总之,梅诗达到了平淡深远的高超境界,在当时具有极高声望,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梅诗起,宋诗才以“枯淡”的面目,变唐别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38.
作为一位秉承孔孟的儒学大师,欧阳修在教育的问题上,也有一套闪烁着先进思想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他对教育重要性的论述。他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家有塾,党(五族)有庠,遂(五县)有序,国有学"的育人做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9.
南宋沈义父主张作诗“用字不可太露”,因为“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乐府指迷》)王国维力排沈氏之说,认为“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事。’若惟恐人不用替  相似文献   
40.
张之翰是由宋入元的遗民诗人。他的《西岩集》里保存了一部分宋末诗人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弥补《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宋诗纪事续补》、《宋诗纪事补正》直至《全宋诗》之遗佚。而那些对于这部分诗人、诗作的评论,则又可以为《宋代文学批评史》尤其是宋代的诗论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