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教育   6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1953-1957年间,为了适应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国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和移植的偏误。1953—1957年间的课程改革,实则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波。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了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不仅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展开过讨论,而且在教育学界,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同样激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广泛的注意,并成为近年来教育理论探讨的一个新的热点。对于哲学、社会学界的思考由于接触不多勿敢妄加评论。但透析教育学界的这场争论,实则大有问题。它反映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教育理论研究者自身的角色意识已经淡化,学理意识的欠缺显现无疑。  相似文献   
13.
文革时期,在“教育革命”的名目之下,“知识”与“制度”在课程“革命”的浪潮中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导致了“教育”内涵的遗失与人发展的异化。从根源来看,它实际上与晚年毛泽东对理想社会构筑的偏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困境是其"现实存在方式的困境"而不是"学科本身存在价值的危机",其核心表现在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乏力以及自身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已经丧失了对比较教育的需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要走出困境,实现自我超越,必须树立应有的"身份自信",牢记自身的时代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教育战略需求的能力并致力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是比较教育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点与焕发蓬勃生机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晚清教育改革相辅相成、同步运行的两大工程,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步骤.新式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办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等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促使“高度合一”的政学关系开始松动,而且也唤醒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意识.全面考察科举革废这一历史进程是正确认识现代教育主体意识诞生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学生“遭遇”评语无外乎三种心态:优生“喜欢”评语;中等生“无所谓”评语;而差生“怕”评语。这多多少少反映出我们教师在“下”评语方面还有待改进。评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主人的常用载体和方式,好的评语不仅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而且能动人心弦、催人上进。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命题存在认识上的偏误和逻辑前提的失限 ,应该深思和追问。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对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启迪与唤醒 ,以及增加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构成的是一种内在的、间接的、反思性、批判性的关系 ,而不是同一的、对应的、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决策根源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教育决策方面的现实原因。其背后的认识根源则是对“教育受制于经济”的片面强调 ,从而导致仅关注“为了社会的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社会应该成为“为了教育的社会”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学生“遭遇”评语无外乎三种心态:优生“喜欢”评语;中等生“无所谓”评语;而差生“怕”评语。这多多少少反映出我们教师在“下”评语方面还有待改进。评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常用载体和方式,好的评语不仅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而且能动人心弦、催人上进,富有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