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风雅颂不仅属于诗经,离骚也不仅仅是屈原的楚辞,当风骚结合,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你走入诗的领域并爱上诗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道出一个颠扑不破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歌也启  相似文献   
32.
徐昌才 《初中生》2006,(11):36-37
刘禹锡是唐代学家、诗人,他诗成就卓,还是一条硬汉子,他两度题诗玄都观见证了他的铁骨豪情。  相似文献   
33.
风雅颂不仅属于诗经,离骚也不仅仅是屈原的楚辞,当风骚结合,世界变得诗意盎然。短小新颖、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你走入诗的领域并爱上诗歌。编者的话一般我们说"旅行"时,视线是向外的,踏上旅途,就意味着远离亲人和故乡。可是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的原因会使得诗人们经常在外漂泊。可能是人在仕途中的宦游,可能是要保家卫国戍守边关,许多的"诗人"同时也是"游子"。读这些充满着故园情怀的诗篇,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旅行",他们的视线是一种回望。  相似文献   
34.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你的判断,简要分析作是如何抒写思乡之情的。  相似文献   
35.
李白喜欢“飞”,是因为他的飘逸浪漫;刘长卿垂青“摇落”,是因为他的坎坷不幸;许浑喜欢“湿”“身”,是因为他的嗟卑叹苦。不同的诗人由于身世遣际、审美情趣的不同,吟诗作文,斟字酌句,亦各有情钟。  相似文献   
36.
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提到鸟,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鸟类世界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对杜甫的曲折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时代的杜甫写过一首《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诗的首联点题,写苍鹰挟风带霜,使洁白的画绢上腾起风霜肃杀  相似文献   
37.
徐昌才 《初中生》2007,(9):23-25
艺术大师毕加索画布上的葡萄因为形态逼真而引来群鸟啄食,这是西方绘画史上的趣闻,中国诗画艺术史上也流传着一些能“以似乱真”的绘画趣闻。  相似文献   
3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孟浩然八月湖水平②,涵虚混太清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⑤。欲济无舟楫⑥,端居耻圣明⑦。坐观垂钓者⑧,徒有羡鱼情⑨。◇诗文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②湖水平:是说八月洞庭湖水上涨,与岸齐平。③涵虚:指澄澈空明的湖水。混:混同,浑然一体的意思。太清:天空。④气蒸:指湖上水汽蒸腾,一片弥漫。云梦泽:水泽名,古代本为二泽,在洞庭湖北岸,今湖南湖北二省境内。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合称云梦泽,今大部淤积为陆地。⑤撼:摇动。岳阳城:今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岸。⑥济:渡。楫(及):…  相似文献   
39.
唐代,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及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所做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考试以前呈送当时在社会上、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许多诗人进士及第,诗名显达,都与“行卷”有密切关系。兹录三则,以飨读者。“白居”也“易”白居易白居易16岁时(公元787年)写出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据说,作者同年从家乡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起初…  相似文献   
40.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话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下就问到学生心坎里去了。孔子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