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网海无涯回头是岸“大红灯笼高高挂”,踌躇之际,踱步进入网吧。此时,游戏中的他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真正的武林霸主了。而现实世界的他人比黄花瘦,黑眼圈、肿眼泡、锈眼球,全身乏力,瘫作一团。他顿时觉得游戏甚是无聊,一切都是浮华的虚幻的,没有丝毫意义。这时,一只手搭在  相似文献   
32.
说"师范"     
  相似文献   
33.
徐梓 《寻根》2005,(3):7-10
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直接影响了接受这一制度检阅的士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34.
说"先生"     
  相似文献   
35.
徐梓 《中国教师》2009,(15):35-36
<正>在科举的道路上,中了进士,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功名,终于圆满。正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浦墨卿所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即便不做官,进士也能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鲁小姐的话就很有代表性,"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进士的光耀荣宠,是几部大书才能涵括的内容,这篇短文,只能说说其荦荦大端。  相似文献   
36.
传统塾师中的很多人,是带着在科举上的失意走进学塾、走上塾师职位的。塾馆中的冷清和孤寂,是很多塾师最深沉的苦痛。对东家提供的饮食粗劣的抱怨,是塾师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学塾主人有意的冷落或无心的怠慢,则最刺痛塾师的心。学塾中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塾师生活条件的艰苦,让人同情。倚人门墙的尴尬位置,使塾师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自由,而东家和生徒不同的要求,更让塾师无所适从。束脩支付的滞后,给塾师及家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7.
徐梓 《中国教师》2007,(11):45-46
<正>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相似文献   
38.
徐梓 《文化学刊》2008,(4):57-62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则镌刻在西安碑林的官箴,流传很广,影响很深,但在论及它的作者时,人们往往将勒石立碑之人当作其作者。现在可考的这则官箴的作者,可以追溯到明代理学家曹端,但曹端也是引自古人,而不是其作者。通过这则箴言的核心"公生明,廉生威"发展演变的考察,可知这则箴言不出于一时,不成于一手,而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的时期。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大量的宋朝遗民栖身书院,他们或自创书院,或应人之请,在书院任教,甚至担任山长,但都刻意和元朝官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改遗民的操守,也捍卫了书院私学的属性,从而使得元初的书院在朝代更替的变局中,能够摆脱官府的牵制,独树一帜,不至于沦为国家学制系统中平庸的一员。  相似文献   
40.
徐梓 《中国教师》2013,(21):32-33
中山大学要求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阅读《弟子规》的感想,招致争议一片:反对者如袁伟时教授,直斥《弟子规》是文化垃圾,是培养奴性的工具,是毫无操作性可言的陈腐教条;中山大学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现代大学校园的一出笑剧,也是一出令人心痛的悲剧。赞同者认为重温那些朴素的道理与准则,能使现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