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意蕴,将之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揭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旨归,揭示和分析这些价值旨归的内容,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22.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其形而上学化的倾向。这是注解者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的过度解释。获取对"心"概念的合理解释途径,需要正确分析心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中西道德哲学在各自的理论建构和阐述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的差异性。根据对孟子和康德道德哲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理论建构的立足点、思考进路、创制模式、理论特征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示出中西道德哲学存在着各自的分野。对中西道德哲学差异性的解析能够为当代道德哲学理论的合理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4.
经验与知识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依托,理解在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中得以敞开。德性力量的可理解性消解了传统与历史学、历史与历史知识之间的抽象对立。理解作为超越存在者的运动,其历史性与道德性是相互关联的。在这两方面统一的情况下,历史中的个人道德力量的发挥才可以真正融入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5.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本体论的重新建构.《仁学本体论》以仁体为核心,在消化吸收传统儒家哲学本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创立了当代儒学的本体论形态.仁学本体论的理论建树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儒家哲学仁学理论的吸纳,二是集中阐发了仁体论的四个方面,三是揭示了仁学本体论的价值指向.仁学本体论的建构体现了中国哲学面临中西哲学交流融通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为中国哲学的“接着讲”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6.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人类伦理生活的反思是一个重要内容.其蕴涵的现代性精神代表了现代社会伦理诉求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对道德秩序和规范体系的调整与建构,还是现代性伦理精神的重塑,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的合理安排,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道德生活批判深思的结果,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筹划.  相似文献   
27.
<大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非常独特的地位,儒家学者不仅改动<大学>经文,而且还作"格致"补传.<大学>改本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待经典特有的诠释方法,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哲学内在的义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8.
中国哲学经典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研,从中西马哲学经典的不同类别出发,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改变大学经典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9.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形态的历史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价值观与唯物史观在主要内容、理论意义、实现途径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进而得出价值观与唯物史观是相互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