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我所以选这个话题,因为可以结合我的专业,同时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进行解读,帮助老师们理解和使用好新课标实验教材。  相似文献   
32.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诗歌作品.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地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语文的朦胧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有更加专业一些的思考。这种思考,必然有自己学习语文经历的个性烙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语文。回顾起来,我喜欢语文当然与老师教导、语文课学习不无关系,但主要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课外阅读环境氛围中形成的。记得小时候,一次偶尔从床下翻出几本绣像小说,其中就有《三国演义》,那时我不过10岁左右,识字还不多,硬是一半儿啃、一半儿猜地读起来,虽然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读得津津有味。借助于文字,我能够进入那几千年前的奇妙世界,与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是…  相似文献   
34.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5.
西昆体诗虽孕育于宋初馆阁唱和之风,但并不能说就是贵族文学,其代表人物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气质人品;西昆体与白体,不仅对立,而且相互渗透、并行发展,故它实际上是白体、义山体、唐彦谦体混合的产物,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符合宋代文化的内转趋势,另一方面使白诗和晚唐诗的讽谕精神在馆阁唱和这一特定创作机遇中得到了传承;杨亿咏史诗的规讽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诗中的个人感怀,可称盛世哀音。西昆体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
我并不专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偶然的机会,投身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参与起草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得以与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同仁研讨语文教学。近日有幸读了万明华同志撰写的《有效的语言教学》一书,内心感到十分的欣喜,并提笔写下以下文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7.
我并不专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偶然的机会,投身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参与起草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得以与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同仁共同研讨语文教学.近日有幸读了万明华同志撰写的《有效的语文教学》一书,内心感到十分的欣 喜,并提笔写下以下文字.  相似文献   
38.
凭借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舞台,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涌现出来,灿若群星.我有幸结交了其中的几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勇军老师,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位.  相似文献   
39.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诗歌作品,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地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加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古代诗歌作品令人寻索不尽的艺术魅力之所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