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贴近生活 ,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中国人的生活 ,贴近信息化、全球化的生活。我们完全应该赋予语文作业一种全新的概念———贴近生活。一人文化 :语文作业应有利于学生人性的张扬 ,个性的张扬。(1)个性独白。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2)奇思妙想。发现生活中、学习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欲 ,让他们天马行空 ,尽情地异想天开 ,去发明智能灯、变色空调衣、全息窗、未来的文具盒、神奇的网络课本、神奇组合眼镜、旋转房屋……二实用化 :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为学生…  相似文献   
12.
"类解读"是一种虚假的解读,是类化思维的结果。真正的解读必定是专属于"这一个"文本的,与文本是完全匹配的。而"个解读"所追求的就是破译"这一个"文本的唯一对应的阐释——特质化解读。要实施"个解读",我们可以采用三大策略:以发掘隐秘结构来实施个解读——超越"单向维度",走近"两难结构";以体味作品情调来实施个解读——超越"无机阐释",走近"形而上质";以调试最佳焦距来实施个解读——超越"两极视野",走近"中观视野"。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内容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用与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把革命故事的传讲与交流、参观游览的解说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设计任务群的过程中,需要把握重点、明晰学理。第三学段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基于总任务驱动的语言合成与实用输出。为此,需要设计好“双情境”,找准五个点位,即区分位、研究位、拓展位、支架位和运用位,形成更富活力的体验式活动链,全面提升学生的实用性沟通力。  相似文献   
14.
一、我的经历:简单问题,缘何错误频发 (一) 回顾15年的数学教师生涯,以任教高年级居多。一次,上完《百分数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一课后,我和学生遇到了一道非常“经典”的“判断题”: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刚从师范毕业的时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谓是雾里看花。靠那么一些纯理论的东西能做些什么呢!朦朦胧胧地教了几年,搞起了语言文字训练,觉得自己找到了教学之路.上课的感觉好极了。可是又过了四五年,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惑.在反思教学时常常叩问自我: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6.
大神探福尔摩斯可谓家喻户晓,他给人的感觉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有一天,他的助手华生突然对他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兴趣。对他进行了调查,结果使华生大为惊讶:文学知识:无,哲学知识:无,天文学知识:无,政治学知识:浅薄,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菪制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地质学知识,偏重实用,能一眼就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能根据裤子上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是在什么地方溅上的。化学知识:精深。解剖学知识:准确,但不系统。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个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提琴拉得很好。关于英国法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众多理念大多是矛盾的统一体。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仍然要占相当的比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既要追问本义又要超越文本;既要开放综合又要凸显语文本体;既要课前预设又要生成变化;既要使用电教媒体又要关注阅读感悟……要实现这几组矛盾的统一,力求恰到好处,绝非易事。要正确地加以把握而妥善地加以处理,没有合理的课程哲学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教育专家对许多理论的阐释都是十分“辩证”的,极尽神秘诡异之能事,令人难以捉摸。导致了操…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训练计划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环节。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制订训练计划服务,是体育工作者应予重视的课题。笔者曾以《计算训练法》一书为拓本就运用计算机制订训练计划的工作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来自浙江上虞市的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师备课前、课堂现场中、课堂之外等方面谈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安徽的崔小萍老师也根据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了让学生自己写反思的做法。希望广大教师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1.穿透性观察。赞科夫指出,只有在深刻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头脑里形成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断,而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把所感知的现象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认识与感受的系统性,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条理。赞科夫还进一步指出: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乃是思维逻辑性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从快餐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