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给下面几段话加上标点.晚上我见姐姐正在看谜语就叫姐姐给我们说个谜语姐姐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是看不见买不到摸不着留不住的你们说这是什么弟弟说是风吧妹妹说是雨吧姐姐摇摇头我想了一想说那一定是时间姐姐点点头说对了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可不能浪费时间啊  相似文献   
72.
作文评讲是积极发挥批改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再写作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它是整个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作文评讲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从命题时就开始的。命题时提出的要求,注意点,也就是批改的重点,评讲的主要依据。但是,评讲的主要材料还是在批改时收集的。教师应该备一本批改记录簿,在批改过程中随时将有关情况分项记到记录簿上。这样,在组织评讲材料时就不必从全部作文本中无目标、无线索地乱翻瞎找了。到学期末,上作文复习总结课时,也就不愁没有材料了。批改记录簿上开列哪些项目,哪些项目的有关材料要多记或少记,怎样记法,这些既要考虑到作文教学的整个要求,也要照顾到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73.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74.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于199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尚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字。兹摘录于后,略加评析,提请师生及教材编写组同志注意。①蹚例句: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第一册《雨中登泰山》)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委的前身)公布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75.
“对、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在用法上,都是把后面的对象或范围介绍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因此在某些场合可以通用。例如: ①——这个决定,我发表一点不同意见。这一句的横线上,填上“对”“对于”“关于”都可以。上面说“在某些场合可以通用”,主要是指当它们既指对象又指范围的时候,例①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6.
长期以来,标点符号的名称比较混乱,不利于教学。笔者主张,一个标点符号应该只有一个名称,对于那些一际多名的现象,应该予以规范。问号“?”,也叫疑问号。疑问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疑问句不包括设问句和反问句,而这两种问句的后面也用问号,因此叫“疑问号”  相似文献   
77.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上刊有李先茂先生的《新议“双宾语”》一文(以下简称《新议》),认为下面两句不是双宾语句: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②我给他一顶草帽。李先生认为“王小红”与“笔”、“他”与“草帽”都有领属关系,“其中的‘王小红’……”显然与‘一支好笔’构成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即‘王小  相似文献   
78.
初学写作者,在语言上容易犯堆砌词藻的毛病。他们有一种偏见,认为作文嘛,不象平时说话,就得摆一副斯文的架势。有一位中学生就这样说过:“作文要得高分,就得尽量多用形容词。”那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熙同志在西安讲学时指出:“现在中学生里流行一种文  相似文献   
79.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80.
教学第十册25课《詹天佑》这篇课文,如果将里边的几组近义词作一番辨析比较,则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准确选词造句的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为了配合教学,本文选取了四组,着重在词义和用法的主要方面进行辨析,并拟了一些练习,供有关老师作备课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