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而档案又是档案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如何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关系到档案事业固本强基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海林市档案馆从丰富馆藏内容、调整馆藏结构、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更新接收单位名册和收集范围开展了深入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际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2.
习题中的某些条件虽客观存在,却在题目中含而不露;虽为解题所必需,却没有直接的文字叙述,这就是条件隐含。对解题者来说,解题的过程就是发掘条件、正确思维的过程。因此,了解条件隐含的常见方式,无论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是培养学生严密的解题思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初中物理习题中的条件隐含虽然多、杂、散,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3.
考题一(长春市中考试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函数y=x,y=-12x+6的图象交于点A。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作PQ∥x轴交直线BC于点Q,以PQ为一边向下作正方向PQMN,设它与  相似文献   
24.
我是一个爱用梦编织理想的青年,4年前,在那个层林尽染的晚秋,我带着高考后的失落,也带着未竟的文学梦,穿上国防绿来到中原风沙弥漫的伊洛河畔。紧张而有序的新兵训练之余,我拿出心爱的笔,写呀,划呀,把军营的苦与乐,生活的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常常忘记了自我。记得新兵连写心得体会,上级要求写8篇,我却写了42篇,并不是我水平多高,而是我觉得有满腹的话要说出来,一下子我成了连队注目的对象。“这小子真能写,将来是个当文书的料”,连长也这样说。同班的广东兵不黎明,家中拥有资产百万,新兵连的苦与累让这位享受惯了的…  相似文献   
25.
本刊第8期特别策划了“2006年全国中考课改实验区试题大家评”活动,共收到评价稿一百多篇.本栏目就其中一题一评的来稿分类选编,刊登在9~12期,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6.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阻止害虫破坏庄稼的新方法。通过基因工程,他们让农作物表达出可以杀死病虫的RNA分子。这一探索将为研究病虫害的精确控制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有两位出自“少林”的将军,更有趣的是,两位将军还曾在一个大军区共事过,他们就是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和副司令员钱钧中将。世友名出“少林”许世友将军出生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因父母养活不了他们兄妹7人,才在逃荒的路上把他送进了少林寺做杂役,得法名“永祥”。进寺之后,让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能学拳练武,所以日子虽然苦些,但也觉得很有盼头儿。许世友功底深厚,臂力过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寺内3米多高的围墙,他跑几步就可攀上;9间9檩的千佛大殿,他手抓屋檐的椽头,一口气可顺转3…  相似文献   
28.
习题中的某些条件虽客观存在,却在题目中含而不露;虽为解题所必需,却没有直接的文字叙述,这就是条件隐含.对解题者来说,解题的过程就是发掘条件、正确思维的过程.因此,了解条件隐含的常见方式,无论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是培养学生严密的解题思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初中物理习题中的条件隐含虽然多、杂、散,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9.
近几年,随着国内整体教育形势的变化,各地电大系统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全方位开展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建设过程需要许多核心支撑项目的改革和建立,核心将是围绕学习者展开的,从原有课程模块设置出发再建基于学习者视角的课程模块是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0.
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西部电影”、“西部文学”的名称应运而生,并被某些刊物用作刊名。相形之下,“西部通讯”的呼声却很微弱,使人甚觉诧异。前些日子看了新华社记者宋政厚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出的几篇通讯,引起我的许多联想,便不畏见识之短浅,就“西部通讯”谈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新闻通讯早就以其西部特色而吸引着广大读者。五十年代,就出现了几篇很有份量的“西部通讯”。到了六十年代前期,便出现了“西部通讯”的鼎盛时期。沙漠、绿洲、胡杨、瓜果、良马、地毯、刁羊、“姑娘追”“麦西莱甫”……以其独具的塞外特色而展示新疆的地方,民族风姿,吸引着成千累万的内地青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