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79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李永红 《职业圈》2014,(26):44-44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在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情感的介入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特殊的效应。那么,如何利用情感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避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误区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02.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要求,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尤其注重专业理念与师德,将其作为《专业标准》的灵魂与核心。而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幼儿教师却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缺失,出现了不少“虐童事件”。本文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与原因,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思想的引导、人文环境的创设等方面提出职业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03.
饮食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隐喻饮食词汇,它们从不同层面映射出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探讨英汉饮食词汇的隐喻及其深层形成机制,分析英汉饮食词汇中隐喻的共性,并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喻体内涵的文化差异及其喻体的意象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此研究可以为饮食词汇的积累与习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04.
观察、描写、叙事,都是写作的基本功。写人是这些基本功的升级换代。眼观六路写各色人物,方式多样:可贴近自我,从身边人物搜集素材,雕塑形象;可深度剖析,寻找影响我们成长的"重要他人",追溯成长;还可直击热点励志人物,从报刊、影视中寻觅他们身影。品味他们的人生获取激励我们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一、开掘"身边人物"富矿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此话大谬。所谓"无风景"者,乃"熟悉而屏蔽了好奇和审视"也。熟悉的地方最有风景,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心  相似文献   
405.
教材原题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7页第二单元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作实践”第二题:
  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花草,也爱家乡,爱祖国……试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406.
李永红 《考试周刊》2015,(26):116-1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高中各门课程教学方法均得到显著进步与发展。高中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有诸多探索。将自主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并在阐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意义的基础上探索指出一些高中计算机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407.
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精彩的内心世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一篇文章的精神内核,它牵系文脉,关涉文理,囊括文思,蕴含文旨,是引领我们走进文章的使者,是我们欣赏文章的窗口。遗憾的是,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题目都还是一个"躲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人,潜藏于黑暗和泥土中未被发掘的宝藏。如果我们能够巧借题目,充分挖掘题目的审题构思、立意行文功能并  相似文献   
408.
李永红 《现代语文》2014,(10):97-98
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学生学业评价已成为专家、学者、教师关注的热点。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学生学业评价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甚至完全模仿高考进行评价。例如,在进行语文必修、选修模块学分认定时,仍然沿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削弱了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不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第三,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地被评价的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如果我们仍沿袭过去的评价方法,就无法实现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课改向纵深发展。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学业评价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