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教育活动产生的渊源来讲,教师与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是课程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自从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教育出现以来,教师就逐渐远离了课程开发和研制的过程,成为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讲解者和传递者,从而成了教学的主体。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等理念,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讨论。笔者认为,教师从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到“参与者”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提升专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方式与途径等方面,简要…  相似文献   
62.
立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契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多年一线实训教学、教改经验,力图探索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教学新模式,尝试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转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一体化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增强学生今后的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3.
世纪之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喧嚣之外,另一种景象也扑面而来,那就是: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涤荡着地球村的角角落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前几次改革,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特定的时代精神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只有认清其背景,才能认识其意义,明确其方向。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背景在世纪之交,教育界掀起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讨论,这种融合是…  相似文献   
64.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部既定的计划框架内继续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一些具体课程形态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等已有过不少研究和论述,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新课程则不多见。实际上,我们所直接感受到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课程政策的改变和课程制度的革新。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文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的“土壤”。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看这“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  相似文献   
65.
2004年4月17日~19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一百多位课程和教学论专家参加了会议,他们围绕着对我国教学论的反思、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反思、我国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60年代,美国推行了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改革运动;8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推行STS教育而努力对传统科学课程进行重建;2000年以来,美国为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开始推行STEM教育。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政策、理念和行动的有机整合,通过持续改革而提升了对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教育内涵的认识,这一切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无疑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7.
学科知识谱系化、促进分支学科发展是比较教育学在相对意义上获得“同质性”,从而走出“身份危机”的重要思路.在我国比较教育学分支学科已经获得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一门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分支学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所遭遇的“身份危机”的基础上,梳理了比较教育视野下中外学者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概况,最后对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和学科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8.
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理论繁杂、概念多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课程问题是当前课程基本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借用谱系学这一认识论新成果,对西方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课程理论和观点进行话语分析,提出了三种基本的课程理论谱系:"职能课程"谱系、"理性课程"谱系和"经验课程"谱系。它们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母体,孕育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课程谱系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课程发展的源与流,有助于形成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9.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传统认识论的课程定义多限于对课程属性的描述,而课程属性的多样性又使得各种定义只能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予以系统阐述,由此导致了观点杂陈、语义多歧的局面。本文借鉴当代西方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运用谱系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的概念进行阐释和比较,尝试构建课程的概念谱系,以期提供一种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70.
为什么需要研究性学习:追问与求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合理性基础、本质与合法性问题进行批判性考察,对有关概念和观点进行追问和求证:从研究性学习兴起的社会背景的视角考察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的新发展三个维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指出研究性学习取得合法性地位的途径;提出对研究性学习的三点结论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